第3部分(第1/4 页)
第二,在进口替代战略遇到挫折的时候全面转向了出口导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全部敞开了大门,完全放弃了“金融阀门”的抵御作用,并且使本国经济严重依赖于外国资本,其经济波动更加受到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对外资的依赖已经使得拉美国家患上了“毒瘾”,欲罢不能。
经济学家总是喜欢讲比较优势,但是现实的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没有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平滑的供求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什么样的“比较优势”,也经不住债务负担这个无底洞的吞噬了。没有任何经济学家的理论具有完全的普适性,所谓普适性从来都是相对的。德国有德国的模式,美国有美国的模式。让仍然处在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过早的开放金融部门简直就是犯罪。尽管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部门效率低下,官僚习气严重,但是一旦完全开放,整个金融系统就成了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化的工具,并让这些国家严重的依赖国际资本。金融部门成了第二次从拉美“抽血”的恶魔。
在贫富差距拉大,国内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政治派别林立的现实背景下,任何当选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要推行改革必然会收到其他很多反对派甚至是中间势力的反对。拉美各国普遍缺乏一个能够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的强势政治势力。在面对反对派势力的压力下顺利推行既定政策就几乎成为空谈。在我们谈到的拉美国家的发展逻辑及其不稳定两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强势的政治势力能够冲破那些受益于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化的政治势力的阻挠进行惠及普通民众的社会领域改革将是拉美国家未来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让普通民众得到改革的实惠,要比继续去填满既得利益者的腰包更重要。但是,一小撮人受益,大多数人受损的“集体行动”悖论的存在是个常态。人数少、力量强、声调高的社会阶层更能够通过“院外游说”活动影响国家的政策方向,甚至能够使他们不中意的总统下台。资本家从来不是天生的*爱好者,相反,他们更支持*,因为只有*才能是资本和权力更紧密的结合,才能获得一般资本无法获得的巨大利益。如果再加上某些国家出于所谓“*”的关心,形势可能会更为复杂。在拉美*制国家,这种情况显得尤为明显。改革是复杂的,不仅仅在于改革者要面对来自国内政治势力的反对,还要面对国外所谓“*”势力的压力。而改革所需的大量金融资源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他们不关心你的具体情况,他们只关心你是否缩减了财政赤字,是否能偿还他们的债务,是否实现了他们掌握的国际组织做出的决定。拉美国家要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解决不稳定两因素上下功夫,就必须走一条在经济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这需要拉美各国政治家们的努力,但或许也需要点运气。
半开放市场的金融风险
经济系统有时候非常脆弱。那种让我们视为“奇谈”的“蝴蝶效应”经常会发生,只不过事后你很难找到那只“蝴蝶”。“经济系统没有留下痕迹,而蝴蝶已飞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对新兴市场提出警告:新兴市场出现波动及市场人士担忧外资抽离风险之际,正值新兴市场发展的“关键”时刻。之所以是关键时刻,这份报告的第一作者Mansoor Dailami认为 “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一半融入了全球金融体系,另一半却还在这一体系之外——目前它们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笔者以为,半开放、半封闭状态意味着面临金融风险的时候新兴经济体无法迅速调整经济政策而使得风险反而会放大。
逻辑从这里推出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把目光拓展到整个国际市场,也许你会为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表现倒吸一口凉气。笔者此前曾分析过国际投机资本的投资链条与美联储利率和汇率政策变化的关系。这里我再简单指出,美联储第16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政策已然奏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有所回落,甚至可能出现泡沫破灭的可能。大量的资金将从国际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回流到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就为投机资本“猎杀”某新兴经济体的本币提供了机会。资本回流,就会造成某些国家的资本项目发生逆转,其本币就有贬值压力。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往往缺乏弹性,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这就将形成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存在高估。如果国际投机资本在这个时候大量买进某国本币,再在本币币值高位运行时悉数抛出,又一场金融危机就可能爆发。Mansoor Dailami所指出的新兴经济体的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危险就在于此。
国际投机资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