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言称之为共同富裕。
关于共同富裕是目的,邓曾多次说过。例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1页)。
为了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有公有制。如果放弃公有制,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将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形成两极分化;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将只是共同贫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切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都主张公有制。应该说,社会主义的理想从来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联系的,屏弃公有制就无所谓社会主义。但以往的社会主义思想都在低下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考虑公有制,几乎都是主张贫穷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就在于要把公有制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邓也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63页)所以注重发展生产力,破除对贫穷的公有制、贫穷的社会主义的崇拜,是完全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
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不是复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而是以新的东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一种思想。
256
632胡绳文集
邓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16页)
这里说出了毛泽东和我们党过去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原因。可以举出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说过的许多话,表明他们是非常想发展生产力的;但是因为方法不对头,结果在实际上成了忽略或忽视发展生产力。
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
这里有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而激发出来的广大人民的政治积极性,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但是,它如果不通过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为现代化生产力。所以邓早在1975年就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后来又说,应该把它看作第一生产力。
政治对生产力的作用固然表现在鼓干劲上,但主要在于激发人们去努力掌握科学技术。
1958年搞“大跃进”运动,以为直接依靠群众的政治积极性,鼓干劲,就能有工业和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结果事与愿违。这其实不是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而是把政治放在首位,结果是既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扭曲了政治的作用。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两者的关系,邓强调生产力的首要地位。这是对几十年来流行于国际和国内的一种错误观点的突破。按照这种观点来看,既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是
257
胡绳文集732
先进的、优越的,那么它一经形成,就该维持不变,依靠它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生产力不能向前发展,那就必须把公有制生产关系搞得更“先进”。历史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
斯大林曾经以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完全适合的,因而不发生改进生产关系的问题。毛泽东不大同意斯大林的僵化的想法,但他没有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他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时,至少在建立农村人民公社这一决策中,企图以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来推进生产力,而所谓先进就是指“又大又公”。但事实证明,人民公社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好像先进,并不能真正起促进生产力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建立以后,就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按劳分配制,虽然一般地说来是先进的,但公有制适用的范围多大,采取的具体的形式是什么等等,都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改变其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