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俗称,是明朝皇帝的侍卫机构。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立的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官吏的不法行为,明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负责“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公元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公元1382年,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别命令锦衣卫掌管刑狱、巡察缉捕的权力。锦衣卫下设镇抚司,专门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并且可以不经司法部门。锦衣卫官员设有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二人、四品佥事二人、五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下面还设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十六
正 文
郑和宝船下西洋,英宗土木悲恨长;
于谦鞠躬守京城,继盛冒死劾严嵩;
刚正不阿数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
释 义
郑和宝船下西洋
七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是回族人,本姓马,小名三保,后来因战功被朱棣赐姓朱,改名为和。明朝时将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蓄意扩张,不但欺压邻国,还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两国妄为加上海盗猖獗,极大的威胁着明朝南部边境的安全。面对这种情况,明成祖派遣内侍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宣示国力,消除隐患。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开始远航。郑和此次远航不仅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联系,带回了各国使者,还在回程途中消灭了横行西洋的大海盗陈祖义。郑和一生共远航七次,不仅时间上比西方航海家要早,而且规模上更是他们无法比拟的,至今东南亚各国还留有很多郑和的遗迹。
英宗土木悲恨长
土木之变:
明英宗名叫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鼓惑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刺。明朝的主力部队当时都在外地作战,明英宗的这五十万军队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明英宗的军队在路上连遇大雨、粮草供给也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王振因想衣锦还乡,竟让明军绕道蔚州撤退,后又因担心自家青苗被毁而折回,后来王振还让大军等待运载他财物的马车,结果极大的延迟了撤军的时间,造成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包围。土木堡无水,明军士兵饥渴难耐,终被瓦刺骑兵击溃。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土木堡一战中,明英宗被瓦刺军俘虏,五十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是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于谦鞠躬守京城
于谦守京城
于谦字廷益,是明朝的名臣。公元1449年,瓦刺军在土木堡击溃五十万明军、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后,挥师直逼北京。群臣慌乱之时,于谦却临危受命组织北京军民抵抗。于谦先和群臣先拥立朱祁钰为明代宗,借之防止瓦此军以明英宗相要挟。于谦随后清除了朝廷中王振的余党,还从南京一带调来了十多万军队守卫北京。有人建议撤入北京死守,但于谦认为与被动困守,不如在城外与之交战更有利于守城。于谦亲帅士卒在北京九门外扎下营盘,又命将士关闭九门,以示决战之意。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将士与瓦刺军激战五日,使得瓦刺军止步于北京城下。瓦刺军首领也先见不能取胜,更因害怕被应招前来各地勤王军队围歼,只得撤军。于谦虽然保住了京城,但因为拥立明代宗即位,在夺门之变后,被复位的明英宗罗织罪名处死了。
继盛冒死劾严嵩
死劾严嵩:
杨继盛是明朝的名臣。明世宗朱厚熜喜好道术,严嵩由于善于撰写祭天所用的青文得到了他的信任。当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迎战,却一败涂地。仇鸾便向瓦剌俺答屈辱求和使退军,后又谎称战胜敌军以欺世盗名。杨继盛上疏揭发,结果仇鸾及把持朝政的严嵩诬陷而下狱遭贬。后来仇鸾事发,杨继盛才回到京城。当时,严嵩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权倾一时。严嵩见到杨续盛回京,知道他是条硬汉,便用高官厚禄拉拢他。面对严嵩的拉拢,杨继盛为了国家,却毅然上书弹劾严嵩,列举出严嵩十大罪五奸,指责严嵩为内贼。严嵩借口杨继盛私自与诸王联系,将杨继盛廷杖抓入监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