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整体全面的体制转型以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两个转型”是扭在一起的,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工业企业的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业的体制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是在摆脱体制束缚中前进的。
第五,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历史机会。中国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大业。同时,鉴于中国是一个走独特道路的大国,颇为注重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在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这里需要指出,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当今世界各个推进工业化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产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两股潮流。城市化在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举其要者,有下列4条:
第一,中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国际上一般称“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指镇本级)纳入其中的,所以称为“城镇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迅速提高。未来几年城镇化率将可能以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来推进。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左右。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4)
第二,中国城镇化呈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态势。所谓“立体网络型”,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方略。所谓区域布局“差别化”,表现在:中国的东部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结合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西部则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迁移。
第四,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城镇,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地提出体制转型的要求。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着力促使城镇化从政府推动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化,以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方面,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另一方面,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推进中国全方位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故紧紧抓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从国内看,现在绝大部分消费品的产销已经市场化,市场调节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也达到91.9%,农副产品收购更达97.7%,从国际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目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