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这其实是辨别明君昏君的一个分水岭。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尧舜理政之时,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贤俊;广四方之视听,以绝天下之雍蔽。
所以虽有共工、鲧之类的敝臣,也能够及时察觉其行为,及时做出了流放共工于幽州、罚杀鲧于羽山的决定。
秦二世身居深宫,不问政事,将天下之务交由赵高并偏信之,及天下溃叛,秦二世尚蒙在鼓里。
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举兵来攻之时,梁武帝也是茫然不知。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诸雄纷起攻城略地之时,他也没有及时了解这些情况。
陛下,若君王兼听纳下,则下情能够及时上达。
这一点,臣相信皇上能做到。
只不过有一点,就怕皇上在位日久,四海安宁,渐生懈怠之心,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最危险的。”
“朕记下了。”
李世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魏卿,朕知你心,要想长治久安,不可稍有懈怠。
朕也知道,君王一言九鼎,天下一日万机而独断一人之手,不说懈怠,其中差错也是很多的。”
李世民忽然微微一笑,道:“魏卿,我们今晚说的一席话,你处处规谏于朕。
莫非天下之大,朕只要做好了,则万事大吉?那么,你们为臣子,就没有一份责任吗?”
魏征正色道:“君臣之道,各有所职。
。 想看书来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10)
臣所以规谏陛下心存百姓,克制己欲,且善纳群言,无非想让陛下为臣下树立一楷模,则臣下言行皆效之。
陛下坦###迹,让臣下不用揣测圣意,不用张皇失措畏惧雷霆震怒,他们只要依法忠谨办事,有错则受罚,有功则有赏。
如此,就体现了清明政治。
昏君之下,臣下为求自身安全或逐自己私利,要多动复杂的心思,所谓万马齐喑是也;明君之下,则臣下依国家法制办事,惟动简约之心思以奉君爱民,由此观之,还是君主最为关键。”
“不错,人之性情中有善恶二途,扬此抑彼。
炀帝朝中,以虞世基为主恶性弥散,则正气难申。
我朝中若弘扬正气,则宵小之辈不敢再兴风作浪。”
“陛下弘扬正气的能力已有端倪,如杜淹。
他以前名声并不太好,自从入了秦王府之后,顿改以前的鬼蜮心肠,将一颗心都用在辅佐陛下的事儿上。
太上皇将其流放之后,又磨练了他的心志,现在竟然成了一名脱胎换骨之人。”
魏征提起杜淹,又让李世民想起以前的事儿。
他侧头问道:“朕为太子之时,你曾经说过一句话,好像是‘若先太子早用臣言,非复今日。
’魏卿,你原在隐太子处,也常常用这般言语来规谏他吗?”
魏征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臣若说些实话,能不怪罪吗?”
李世民点点头。
“其实先太子也是一位英明之主,臣的话,他也能听进去,奈何齐王常常在其身边打岔。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先太子实在不该与陛下为兄弟。
论智谋,论行动,他终究要被陛下比下去。
最要命的是,他也明白了事情的曲直所在,也知道应该如何来办。
只可惜,行动的时候总是迟缓,这样就落了下乘。
唉,一个人若常常犹豫,往往在最紧要关头会一败涂地的。”
李世民转移话题说:“你看别人看得挺准,如何看你自己呢?”
“臣有自知之明。
臣比不上房杜,因为不能筹谋善断;臣比不上李靖、李世羙,因为没有他们的帅才;兼之手无缚鸡之力,也不能和尉迟敬德、秦叔宝相比;臣比不上陆德明、孔颖达等人,因为臣所知驳杂,不能专一;加上臣相貌猥琐,难当重臣。
臣尚有一点自慰的地方,就是所学甚杂,粗通文史,能够古为今用,且臣不畏,敢直言相争。
当然,臣只是因为有幸遇上了陛下,才会有今天。
若遇到如隋炀帝那样的昏君,则臣一无是处。”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
“臣实话实说,不敢妄言。”
魏征道。
李世民凝视着魏征,脑海中忽然现出了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