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魏征这番话援古引今,考之史籍,令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听后连连点头。
封德彝闻言也一时语塞。
魏征再接再厉,反问道:“若如封公所言人渐浇薄,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封德彝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萧礒咳了一声,说道:“魏大夫的这番话,想来是有些道理。
然上古之时毕竟遥远,以之证于今日,咳咳,恐怕就有些虚妄了。
要知治国之道,最为实在,容不得一点儿虚无。
” 封德彝感激地向萧礒投去目光,两人以前在朝堂之上互相不屑,不料今天却走到一起来了。
魏征言语刻薄地揶揄道:“不错,萧公与封公皆是二朝重臣,理国能力罕有其匹。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2)
不过,有一点我倒要请教:炀帝之时,刑罚甚严,然终至亡国。
太上皇举事之后,广博仁慈,应之者众。
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不知二公是否明白其中的缘由?”
萧礒嘴巴张了一下,忽然嗅出了魏征言语中的蔑视之意,不由得大为震怒,沉声说道:“魏征,老夫已经隐忍你多次了。
皇上面前,能容你蔑视上官吗?”
李世民挥手让三人都坐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缓缓说道:“今天让众卿家来这里,朕本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只要心向国家,说些过头之语,朕不追究。
萧公,魏卿,辩论道理尽可放言,然不能攻击人身,你们要注意了。”
李世民此刻隐隐地对萧礒有些不满。
“至于大乱之后为求大治,当以何处之?朕以为魏卿说的有些道理。
如今天下疲乏,百姓亟盼天下大治,是人心所向。
若施以教化,必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专用刑律及杂用霸道,百姓皆谓我朝乃尊炀帝之遗风也,势必心理抵触,战战兢兢不知所为。
治理天下,倚朕一人之力断不能成,倚众卿之力亦不能成。
须使百姓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且教化渐深,则达大治。
萧公,你以为朕对弓矢了解若何?”
萧礒想不到李世民突然问此问题,有点摸不住头脑,愕然答道:“陛下性爱弓马,天下皆知。”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朕少好弓矢,也一直以为自己深明弓矢之道。
然近得良弓十数张,鉴赏之后以为不错,将其交给弓工鉴定,他们说‘皆非良弓’。
朕问其故,弓工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弓虽刚劲而出箭不直,则不能称为良弓。
’这件事对朕刺激很大,知道朕悟出来些什么道理吗?”
萧礒道:“惟学问一途无穷无尽,不能浅尝辄止。”
“萧公说得对。
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可谓多矣,然还是不能全知其理。
朕据有天下日浅,对治理天下的所知肯定不如弓矢。
然弓犹失之,何况天下乎?魏卿,朕举这个事例,你知道朕想说明什么吗?”
魏征对曰:“微臣体察皇上之意,一者,天下之大,穷一人乃至数人之力不能察,因此要虚怀若谷,察纳众言;二者,天下不比弓矢,弓矢不好可以弃之,然治理天下不知百姓利害和政教得失,则遗祸无穷。”
李世民向魏征投去赞赏的目光,说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虞监,你立刻拟旨。
”虞世南时任著作郎,掌宫中文翰之事。
闻听李世民召唤,他急忙起身,走到李世民身后的文案前。
李世民接着道:“自即日起,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以待朕随时召见,询访外事。
另诏京内京外七品以上官员,每有治国良策,可以直接上疏于朕。”
李世民的话音一落,那边虞世南援笔立就,随即拿过来让李世民过目。
李世民看了一遍,嘱咐道:“用宝后立刻明发。”
李世民又目视群臣道:“乱后易治,惟用教化,且抚民以静。
这是既定国策,朕心已定,勿复再论。
刚才封公、萧公和魏卿三人争论甚烈,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妨说得深入一些。”
封德彝拱手道:“陛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