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3/4 页)
继续磋商如何击退强敌。
此时,刘将至与幽冥五子布置在滩头阵地的三千官兵,也乱哄哄钻入帐篷中避雨,如何抵挡这突如其来的暴雨?明军显而易见缺乏经验。士兵们纷纷从前线撤下,涌回军营。刘将至下令前线士兵就地搭建帐篷驻防,不准回营。刚刚阻住前线士兵冲击军营,局势大为改观时,不料后背军营又乱起来。原来风雨来得猛,浪头打上沙滩,滩头阵地立脚不住,众官军只能收拾东西往高处扎营。这一场滂沱大雨,一连下了几天,交战双方都被这糟糕透顶的恶劣天气难住了,战斗暂时中止。
明军本来火器占优,然而大雨天气,火器用不上,再加上三千五百官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天时地利人和,皆处在下风,不能发挥出他们最强的实力!
王婆留部属海盗和大陈村居民与明军陷入泥潭战,彼此相峙不下,谁也吃不掉对方。
在峰凤尾山矛草庐中避雨中的王婆留,在雨幕下想得很多,想起自己在接应汪直亲人,转战徽州、江苏数千里的征战经历;想起自己一同生死奋战的兄弟一个个都在坟墓中沉睡,而他居然还活着?这种感觉很怪,让王婆留感觉恍如隔世。他这几年走得太快了,没停下来等等灵魂;王婆留想起那次中毒箭时的惨痛经历,毒箭曾经把他折磨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险些儿送掉小命。
“毒箭,可恨的毒箭,曾经把我折磨得这么惨呀!”王婆留口中念念有词,脑海中灵光一闪,一拍额头恍然大悟,大笑道:“有了,我有了打败这三千官兵的办法了,我们用毒箭对付他们!只要我们找到箭毒,这一仗我们肯定能赢。”王婆留用千里镜观察明军已久,除了五百御林军铠甲齐全,不易对付之外。其他官兵都是一身黑色单衣,披个背心式轻甲,与光着膀子没有多少区别,寻常弓箭射到这些士兵身上都受不了。不过寻常弓箭射伤人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伤害,休息几日待箭伤好了,又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战士。但见血封喉毒箭无论射中那个部位,无论轻伤重伤,必死无疑。
毒箭?宋师道和林贤才也双眼放光,欣喜若狂地看着王婆留,用毒箭对付官兵也许能行!不过宋师道很快就高兴不起来,原来毒箭这门绝技在江南失传已久,由于此时早期热兵器,如火绳枪之类的高效杀伤武器装备军队,毒箭其实多已退出中原战场。此时无论大明官军,还是海盗,都没有多少人知道用毒箭杀伤对手。
“谁,谁知道哪里有人用毒箭?告诉我,告诉我吧!”王婆留满怀希望并急切地向身周的人请教。
“据说西洋满刺加有黑奴人会用,爪哇以南也有土著居民用毒箭打猎。”一个海盗嘻嘻哈哈说。
爪哇距离大明不下万里,远水解不了近火。王婆留甩甩了头,又向众人问道:“有没有距离近的?谁知道?”
一时间,众人尽皆沉默。还是大陈村族长林贤才好象想起什么似的,对王婆留说:“据我所知,江南无人知道如何制造毒箭。我听路过此地停泊的海商说过,天涯海角有一个瑶族的椰树村,哪里的南蛮人还会用毒箭。”林贤才说到这里,催促王婆留道:“你找箭毒的话,赶紧去找,我们只能坚持半月时间。你去南海崖州寻找箭毒,十天半月之内必须赶回来,越快越好。海途艰险,我可不希望你到水晶宫作客,希望你能平安回来!”……
王婆留带着二十几个水手,辗转千几余里,历时七日,经千辛万苦,来到南海崖州椰树村。
刚到南海崖州地界,见该地风土人情与江南大不相同。南蛮瑶族人说着叽里呱啦的南方白话,虽说八音并奏,象唱歌一样,但王婆留他们一句也听不懂。
一行人走上一程,见三岔路口开着一座饭馆,跑堂在门口招揽客人,用江南话和当地白话两种语言招呼过路客商入店吃饭。王婆留正想在此招个懂得当地白话的北方人作翻译和向导,便主动与跑堂打招呼,说明自己的来意。跑堂只管拉客,希望王婆留在他饭馆吃饭就行,对王婆留招聘翻译和向导事一点兴趣也没有。闻言哆哆嗦嗦,颇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只见饭馆内跑出个衣着破烂的书生来,双手一抱拳,对王婆留道:“小哥,你去那里?在下懂得北方话和南方白话?闻兄招聘翻译,厚颜过来,毛遂自荐。这几日家中米缸无米,我妻子她愁苦得了不得!我也说不清去向谁借钱。你请翻译和向导,就请我吧。”
跑堂看见书生,大吃一惊,对王婆留道:“他是个乞丐,专门在这里淘吃顾客的剩饭剩菜,你别信他胡说八道。”
第六十八章 天涯寻毒(2)
跑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