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2/4 页)
是小子们的福气。缘分呀,我们本领有限,不敢在天才面前班门弄斧,我们几个兄弟准备一份簿礼,专门向剑侠讨教剑法,求剑侠大开方便之门,多多赐教。”王婆留说完这话之后,静静地看着霸王丸,想看看这小子有何反应。
霸王丸是个牛人,何等聪明,又怎么会看不出王婆留那点小心思?但他听说王婆留准备一份簿礼给他,还真有点动心。当时他故作心不焉的样子,望着王婆留的口袋说:“学剑道的武士嘛,体能大体相差不远。武士之间的本领就只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无论剑道境界是修罗还是罗刹,关键就在一个‘悟’字。我自己近几年来虽然勤加修炼,但却进步不大,就是因为在‘悟’字上有了突破,如今才能够有机会跻身剑豪的行列。你要得到我的指导,就看你有没有诚心了。”霸王丸这话触发了王婆留的灵感,他立即顿悟该用什么东西拿下霸王丸。于是他探手入怀,掏出一张银票,递给霸王丸。求人办事,只要给人家一点甜头,没有办不成的事。
霸王丸象猴子捡到元宝,不知该怎样使用元宝?他圆睁怪眼向王婆留问道:“这鬼符似的纸片是什么东东?你送这个给我有啥用?”
“这是伍佰两的银票,可以在九州平户津唐人街上的店铺里兑现。”王婆留笑嘻嘻的提点霸王丸说。
“伍佰两银子,该买多少坛清酒?”霸王丸是个剑道天才,却是个生活白痴,他搞不清楚伍佰两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能购买多少清酒?
“至少可以购买一千五百坛清酒!”
“乖乖,我的儿,你真是好人呀!一千五百坛清酒,够我喝三年了。”霸王丸拍拍王婆留肩头,大声喝彩。霸王丸是个酒鬼,无酒不欢,听到伍佰两银子可买一千五百坛清酒,顿时对王婆留刮目相看,敬若神明。
第七十二章 志在殖民
现在很多著作(日本和中国都有)认为,明代倭寇的主要成分是失去身份的“武士”,他们迫于生活无着出海抢劫。我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采用这种说法。但事实是不是这样?依据中朝双方的史料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出海占据殖民地,至迟从明初,以至今日,就是日本朝野的一贯国策。而明嘉靖年间的“倭祸”绝不是简单的“浪人”抢劫,而是有目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殖民战争。
倭寇自明初就开始袭扰朝鲜,当时的主要攻击地点是朝鲜西南海岸的“罗州”,而且早在明洪武年间,倭寇就已经在朝鲜沿海占据岛屿常住——
《高丽史·辛禑世家》高丽王辛禑十三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五月,契长寿还自京师,钦奉宣谕圣旨曰:“……我的言语,这里册上都写着有。大抵我的话紧则要他至诚。那里岂无贤人君子?必知道这意也。你对那宰相每说,他只是占田土,占奴婢,享富贵快活,也合寻思教百姓安宁,至至诚诚的做些好勾当,密匝匝的似兀那罗州一带筑起城子,多造些军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你却沿海每三五十里家无人烟耕种。又说倭子在恁那一个甚么海岛子里经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却近不得他。这的有甚难处?着军船围了,困也困杀那厮!”
至嘉靖年间,倭寇对中国的袭扰达到了颠峰。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倭寇的目的就是抢劫,没有深意。日方也多次解释,这是日本国民的个人行为,政府管不了,更没有参与。但也有人已经敏锐地发现,倭寇之心深不可测,其叵测用心远非抢劫——
《玉堂丛语》卷2:“倭事起,上以所蹂躏多徐阶乡,而阶又晓畅军事,以故数数询问。时抚按亟告急请兵,而职方郎谓兵发则倭已去,谁任其费?尚书惑之,阶持不可,乃以羸卒三千人往。阶上疏争之曰:‘江南,腹心地也,捐以共贼久矣。今据抚按奏报,或云来者未已,或云意不在抢而在扰,势不欲去而欲留,彼皆真有以验之。而部臣于千里外,乃能隃度贼之必去,又隃度其去而必不来,而阻援兵不发,置此腹心地于度外,臣所不能解也。夫用兵之道,计当发与不当发耳,不当发,则毋论精弱皆不发,以省费;当发,则必发精者以取胜。而奈何用虚文涂耳目,置此三千羸卒与数万金之费而委贼,臣又所不能解也。’尚书乃惧,请发精卒六千人,俾偏将军许国、李逢时将焉。国已老,逢时敢深入而疎,骤击倭,胜之,前遇伏溃。当事者方以发兵为阶咎,冀因而摇阶。而阶复上疏,谓法当责将校战而守令守。将校一不利,辄坐死,而守令偃然自如。及城溃矣,将校复坐死,而守令复仅左降,此何以劝惩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为兵者一,而民者百,奈何以战守并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