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 页)
,连带把林桂清和蔡亚林也给扯进去了,被省委组织部点名通报批评。
“刘县长,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这义陵县的情况地区领导应该心里有数,我相信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署的。”
刘生礼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是啊,天塌了还有个高的在顶着。小苏,现在县里执行发展规划的情况不是很好,除了青年技能培训等少数项目,其余的差不多都在停滞不前。小苏,你是这份发展规划的主笔编纂者,更是义陵人,应该为家乡出分力。”
“刘县长,发展规划书好写,但是最关键是执行的决心和能力。就好比再好的经书,被歪嘴和尚那么一念,也不成样子了。”苏望淡淡笑了一下答道,“虽然结果很重要,但是有没有用心去做更重要。因为结果如何我们不可控制,但是不是用心去做,则是我们能控制的。”
说到这里,苏望脸上浮出灿烂和包含一丝自豪的笑容,就像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学子,仰着头继续说道,“这是我跟老师一学期学到的教诲之一。”
刘生礼脸上笑意更浓,最后大笑起来,“看来你跟着俞老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看来我们义陵要出人才了。好了,我只是出来散步到这里,顺便过来跟你聊聊,嗯,我先走了。”
刘生礼跟苏望握了握手,伸出手想拍拍他的肩膀,中途却转了向,在苏望的手背上拍了拍,轻声道:“小苏,有空代我向俞老和罗秘书长问声好。”
“一定一定。”
苏望坐在客厅里,看着空旷寂静的院子,心里不由浮现出考研时拜访贾县长所听到的那些话,不由暗笑道,谁说老实人没有心眼,埋头苦干就是一种态度,关键是给谁看。
苏望拿起茶几上一份荆南日报看了起来。这是爷爷苏盛在苏望被调到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后特意定的。也不知道识字不多的爷爷是怎么把这十几大版的报纸看完,估计多半是要苏希替他念。难怪回来后发现苏希的普通话水平见长了。
头版是转载红旗日报的头版文章,《深刻认识我国三农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改革和经济建设》,三农问题经过半年的酝酿,终于浮出水面了。文章的核心本质跟苏望写的三农问题报告相近,但是面目却完全不同。他的报告jiāo给俞枢平之后,这位老教授发动在各地大学任教的弟子学生下乡做调查,对这份只是针对某一县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详尽完整的补充,格局和面貌自然也就不同了。而且红旗日报的文章只是一篇纲要,估计详尽的内容会在后续刊登。
正看着,大mén的铃声又响了。苏望把mén一看,又惊住了。
“林书记,你来了?”
林桂清比苏望离开时要苍老许多,头上的白头发也多了不少。他满是忧郁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道:“小苏,不欢迎我做客?”
“哪能呀,林书记,快请进。”
林桂清端着茶杯,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苏望看着他yù言又止的样子,心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这还是那位什么时候都泰然处之,稳如泰山的林桂清书记吗?
“小苏,其实我这次来就是想跟你随便聊聊。”林桂清最后还是开口了,“小苏,我说贾县长车祸的事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信不信?”
“我信”苏望只是稍微顿了一下,随即点头道。
林桂清看着苏望的脸,没有听到那个自己期待的一个字的回答,他不由浮出深深地失落。他长长叹了一口气,“谢谢你小苏。可惜你信,有些人却不信。”
静了好一会,林桂清又幽幽地说道:“我记得姚书记调去郎州市跟我说了一句话,小林,你以后要改掉你那个爱斗的xìng子,做事不能全靠斗。我到现在这个位子,靠得就是斗,有今天这个结局,也是因为这个斗字。斗了一辈子,也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说到这里,林桂清脸上的愁容突然间不见了,如同顿悟一般浮出随和豁达的笑容,“小苏,我到今天才明白做事不能靠斗这个道理,可惜悟之已晚。”说着他自嘲地摇了摇头,“不过能够成为小苏你成长中的反面教材也算有所值了。哈哈。”
林桂清仰着头大笑起来,似乎很爽朗,但苏望却听出深深地无奈和落寞。
告别时,林桂清紧紧握着苏望的手,叮嘱道:“小苏,一定要记住我的教训。”
“林书记,我记住了,你一定要保重。”
“谢谢你小苏。”
苏望把院mén关上,心里总算是明白了。贾县长还在任时,跟安孝诚相争只是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