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页)
主任区道远刚说完开场白,这些经济学家却开始吵起来。争论的焦点有几个,首先是从1993年开始的“开仓放粮”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是不是可以缓一缓了。一边说连续两年的400亿国家储备粮放入到市场,已经控制住了粮价上涨,从而控制住了占物价上涨三分之二的副食品价格上涨,所以今年不应再大规模放粮,而且粮食收购价也不能再上调,必须保持稳定。
另一方则说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并不算稳固,必须再进行一轮放粮和调整收粮价。
第二个焦点则是医疗、住房等市场改革,一方坚持医改继续执行“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房改继续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式为主,另一方则要求对医改向体制xìng、机制xìng、结构xìng等深层次问题发展,房改则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和住房公积金并重为主,继续深化,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
还有其它如砍项目的侧重点以及金融改革的某些手段等等。
两票人争论不休,到底都是专家,论述起自己的观点都是有理有据,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参加过两次这样会议的苏望已经习惯,早已经没有第一次见到的那种膛目结舌。当初俞枢平教授向中心提出让苏望以助手的身份参加会议,还被审查了一个多月才得以批准。
看到会议又陷入僵局,挠头的区道远只好侧过身来,对一直不做声的俞枢平教授低声道:“俞老,要不你说两句。”
俞枢平点了点头,区道远轻轻点了一下话筒,然后开口道:“各位专家,现在请俞老说两句。”顿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俞枢平抖了抖手里的文稿道:“现在大家形成了两种意见,虽然主体大致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但还是有分歧,我的意见是这两份文稿都好好修改完善一下,一起jiāo上去。”
在座的专家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谁也没有开口说什么,看来还是俞教授镇得住。
散会后,坐在车子里,俞枢平教授突然问道:“小苏,你对今天的会议争论有啥想法?”
苏望沉yín一会道:“看来有些专家不是很清楚自己顾问智囊的身份,非要统一意见搞成一份报告jiāo上去让中央决策,这叫人怎么决策?”
俞枢平教授嘿嘿一笑道:“不是他们不清楚,而是不想nòng清楚。”
车里顿时陷入了沉寂,过了好一会,俞枢平才问道:“我划的单子你看了多少了?”
“老师,你划的那些书我看了三分之一。”
“嗯,那些标重点的书一定要jīng读,读通一本才能读下一本,千万不要囫囵吞枣,这些都是基础,基础不打好,更谈不上后面的了。每周读书笔记绝不能少,期末我也会考你的。”
“老师,我记住了。对了,老师,求你件事。”
“什么事?”
“这个周日能不能借下你的车?”
“哦,你要用车啊。我这车你用着不合适,让小安给你nòng辆车吧。”
“谢谢你老师。”还是老师善解人意啊,这辆奥迪就算肯借出来自己也不敢开呀,车牌太扎眼了,还是找俞庭安找辆普通的车靠得住。
俞枢平瞄了一眼眉开眼笑的苏望道:“正是风华少年时,该来的也该来了。”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三十七章又是风华少年时(二)
第一百三十七章又是风华少年时(二)
俞庭安是俞世基的长子,也是俞枢平的长孙,比苏望大,现在都有二十五岁了。俞枢平的第一任妻子生了两个儿子,俞世基、俞世道。俞世基现在是东南军区某集团军军长,少将军衔,俞世道现在是外jiāo部驻法兰克福总领事。俞庭安当了两年兵,觉得没意思就退伍了,进了首都西店区公安分局jiāo警大队,时常去爷爷家蹭饭吃,一来二去,跟苏望也hún熟了,管他叫“小师叔”。
第二天中午,奉了“圣旨”的苏望在学校mén口电话亭里给俞庭安打了一个呼机,不一会便回电话过来了。
“小师叔,有啥好事找我?”
“小安,你怎么尽想着美事呢?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不要总是做白日梦。”
“得得,我的小师叔,你有事赶紧说,我待会还要上路去执勤呢。”
“小安,有件事要请你帮忙,周日能不能帮我搞部车?”
“搞部车,没问题,明天下午我给你开过去。我说小师叔,你一腰缠万贯的新时代大富豪,怎么连部车也不买,简直丢新中国先富裕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