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两天讲的,林震宇偷了陈清怡的橡皮,丁老师知道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罚款两百元,这样林震宇以后就不敢偷橡皮了。
这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另一种办法呢?
另一种办法是,让同学们都知道,损人利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尤其是偷女同学的橡皮,更是可耻。这样,林震宇就会自觉自愿地不去偷橡皮了。不但这样,还要让大家觉得
,帮助人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帮助女同学……
那当然更好啦。
不过,这不是说政和刑就不重要了。只是孔子觉得,当时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加上他本人又是一个特别宽厚的仁者,所以才会特别强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政第二 2。4(1)
子zǐ曰yuē:“吾wú十shí有yòu○又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四sì十shí而ér不bú惑huò,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ɡ,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七qī十shí而ér
从cónɡ心xīn所suǒ欲yù,不bù踰yú矩jǔ。”
孔子晚年,结束了周游列国的亡命生涯,回到鲁国,新收了一批年轻学生,除了偶而关心一下政治,大多的时间都专心于授徒讲学,培养后进人才。
那个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吧?
差不多七十前后吧。这一篇自传,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十五岁讲到七十岁,可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自传了。
我数数——总共三十八个字,相当于一份简历。
可不像我们填的流水账似的简历表,它讲了经历,也讲了人生每一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你看,他在自传的开头就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求学……”
我十五岁不到就上学了,比孔子早好多年。
你讲的是“上学”,孔子讲的是“志于学”,两码事!
差别在于有没有“志”吗?
是啊。孔子是说,他从十五岁开始“立志”,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就是立志于学习先人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十五岁,差不多是我们初中、高中之间的时候……
他接着说:“三十岁时,做到自立;四十岁时,不再为各种诱惑所动……”
我们现在是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才算自立。
孔子的“立”,不单指经济,更是精神境界上的独立。在求学阶段,还需要依傍前人或师长,到三十岁时,他自认为人生观已经成熟,真正懂得了立足社会、与人相处的道理
。大概也就是三十岁左右,他开始聚徒讲学,收了第一批学生。
只是,他“立”了之后,也曾受到诱惑?
是啊,三十岁以后,人生道路上充满诱惑,比如名和利,比如权欲和美色,无时不在眼前晃来晃去,仿佛都可以成为他的选择。只是到了四十岁左右,他终于能够看透那纷纷扰扰的世
象,不在意那些诱惑了。
四十岁的男人,正是成熟的时候……
孔子接着说:“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听到各种好话坏话,都能从容接受……”
人生走过大半,这后面的境界,现在很难体会。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孔子认为,五十岁的时候,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已清楚,明白了一切都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五十岁时,他在干什么?
也就是刚过五十岁,孔子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峰,在鲁国,先后担任中都地方的长官、朝廷中的司空、大司寇;不过,这前后也只有四五年工夫,
没多久他就辞职了,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这样一去,就是十四年……
六十岁时,他正在亡命途中。
是啊,到六十岁,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什么都见过,什么都听过了,人世的各种状况,也都了然于胸,也都觉得正常……
所有的话,听起来都很顺,这境界太高了……
更高的境界在后面。他最后说:“七十岁时,即使言行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在武侠书里,这就是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化境了——对了,现在我们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是啊,现在都作为人生各阶段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