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页)
排课, 学生来不及在食堂吃饭, 就背着书包, 手里拿着三明治, 健步在古老的校园里。 阳光、 红墙、 绿树、 钟声、 脚步、 饭香, 色、 香、 味、 声, 似乎构成了一部耶鲁的电影, 象征着三百年耶鲁的传统, 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血液里, 古老而弥新。
一代一代的耶鲁人终究要老去, 留下的是耶鲁的传统。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一代一代的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术自由的传统使得耶鲁能够抵御来自政治和商业的压力与诱惑, 能为维护学术起码的尊严和价值而不断努力。
人文教育是耶鲁培养领袖的原则和要求。 耶鲁校方一直认为, 作为常春藤名校, 耶鲁只有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 才能培养学生的领袖意识和全局观念。 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对社会有责任感、 心智高尚的人。
买课去(1)
进大学前, 我每天都掰着手指算什么时候可以自己支配时间、 上自己喜欢的课, 而不是像牛一样被学校的课表和作息时间拖着走。 好不容易熬进大学, 发现可以自己选课和选择什么时间上课, 高兴地把那几门课排过来排过去, 大有翻身做主的感觉。
我们当时热衷于打听公共课老师的背景, “关门师叔”、 “关门师太” (经常给学生不及格的男、 女老师) 的课要竭力避开; 上课有点名 “癖好” 的老师 自然也不受欢迎; 剩下那些又不点名、 考试还 “高抬贵手” 的好好先生, 挤破头也要选他的课。 专业课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 便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一些教授点名和给分的 “偏好”, 以做到心中有数。
从国内到美国, 选课的自由度更大了。 耶鲁的选课干脆叫买课 (shopping class), 一听这名字, 多少曾被国内教育制度 “禁锢” 的灵魂都兴奋得颤抖。 在西方国家, 人们都把买方当上帝,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 学生应该是上帝。 买课期长达两星期, 我想象着教授们像集市的小贩, 在课堂里张罗个摊子, 兜售自己的独门绝活。 学生们像主子似的, 拎个选课篮去课堂里挑挑拣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