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艺术界就往往如此,或是时过境迁,无以旋展才华。靠手艺和气力谋生的人也可能那么花钱;可因为他们的谋生能力不容易消失,而且能由同工们弥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本事大受欢迎,正应验了一句俗话,“入行得当,如得金矿”。但对于艺术家和各种专业人员来说,情形就不同,这也是他们待遇好的理由。他们应该从收入中建立一笔本金;但是他们冒失地把收入看做利润,结果是走上绝路。在另一方面,继承财产的人至少能分辨本金和利润,他们大多数会千方百计把本金保住,不动用它;如果可能,他们还会最少留下八分之一的利润,当做紧急开支。因此,他们大多数能维持其地位。这些讨论本金和利润的话,并不适用于商界,因为商人把钱看做是赚钱的多多益善的手段,好像工人对待工具一般;即使本金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他们是利用本金来保持和增加本金。这样看来,财富之在商界好似鱼在水中。
人们一般的发现是,经历过贫困的人比较不贫困,因而比之那些生于富贵人家、对穷苦无亲身经验的人,容易趋于挥霍奢侈。自小环境美好的人,一般都对未来谨慎小心,比那些突然暴富的人,较为节俭。这似乎是说,贫穷从远处看来,并不是那么可怕。真正的理由却是,生来就有钱的人,已经把钱等同空气,没有它不能过活;他牢牢地看着钱。像保证生命一样;这种人通常都喜爱秩序,为人谨慎而节俭。生下来环境不好的人,把分困不当一回事,如果靠什么机会发了财,他会把它看做身外之物,钱就是花的,花得开心就值得,因为就是把钱花光了,他可以像过去一样过活,还少了一桩麻烦;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下)》(第一幕四景)有这样的话:
这句俗话一定可获得印证
“乞丐骑马、马不累死不下马。”
我们应该说,这类的人具有一种坚强的信心,一部分是对于命运,一部分是对于自己的特别手腕,这两者已经使他们脱贫,他们对这两者的信心不仅是出一头脑,而且是来自肺腑;因此,他们不像生来有钱的人,他们不把贫困的浅滩看做是无底的,他们总是这样告慰自己,一旦脚踩到水底,可以再往上游艺机起。人性中的这一特征能解释为什么婚前贫困的女子常较有丰厚的妆 的妇人有更多的一大笔钱,而且比婚前无钱的女性,对于保住财产更为热心,也更有得自遗传的本能。如果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情形正好相反,他的观点可以亚里奥斯图(ariosto)的讽刺第一首之中找到根据;在另一方面,约翰孙博士同意我的看法(见包斯威尔《约翰孙传》67岁部可供支配的女子,对花钱有兴趣,极为浪费,无论如何,跟贫家女子结婚的人,该听取我的劝告,不要把本金交到她手中,只给她利息,更宜小心的是,不要让孩子们应得的财产,由她掌管。。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人的所有(What a man has)(3)
我奉劝大家对于所赚来或是继承的钱财,应该小心保存的这一话题,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人在一生开始之际,若有一笔钱能让自己独立,也就是无需工作而能生活舒适(即使是足够个人而非全家足够),其益处是无法过分估计的;贫困像瘟疫一样,紧紧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中,钱财能使人免于这一慢性病的侵害;它使我们从自然命运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有在这样好运的照顾之下的人,才是生下来自由的,才可名正言顺地说,我是自己的时间和权力的主人,能够每天早上说,“今天是我自己的。”基于同一理由,我们可以说,某人每年一百金币,又一人完全没有进益,其间的差别非常之大。若然继承财产之人具有高度的智力,他又决心要从事跟赚钱不相配的事业,这样的一笔遗产能达到最大的价值;人经由命运这么双重地赐赠,可以按天分而生活;这样的人可以达到他人无法达到的成就,他的伟大作品可以促进大众福祉,对全人类嫌加光荣。另外有人可能会利用他的财富从事公益事业,令人赞佩。但也有人什么也不做,甚至不愿尝试,他从不彻底研究某门学问,达到至少能提倡该门学问的资格——这样的人生长于富贵之家,倒是容易成为游手好莱坞闲之辈、可鄙之人。他的生活也不会快乐,因为像他这样的情形,免于贫困把他送往人生的另一痛苦,烦闷;他为烦闷所作的牺牲,其损害远远超过为生活需要而工作。人一感到烦闷就容易挥霍,从而失去他不配拥有的优势。无数的人最终陷于贫穷,就是他们有钱的时候,为了解除烦闷的压迫感,大花其钱,以求得片刻的平静。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生涯的成功,情形又不同了,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