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9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即八路军总部,简称集总,下同)发电报向中共中央反映:林彪屡次要求另派政委。罗荣桓仍任师政治部主任。
第一一五师由晋东北南下时,第三四四旅即划归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师部直接指挥的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政委萧华)下辖两个团: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政委吴文玉;第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政委杨勇。这两个团在平型关等战斗中伤亡较大。广阳战斗之后,师部派杨勇带一批干部到晋东南扩兵。罗荣桓回到师部时,大批新兵已到。师部除把现有的两个团的兵员补满外,又新组建了一个补充团,由邓克明任团长,符竹庭任政委。
日军侵占太原以后,大举南进,一部西犯逼近黄河,威胁陕甘宁边区。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第一一五师向隰县、大宁一带开进。随即,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西南一带不仅开展地方工作,帮助成立地方组织、建立武装,并且与敌展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殊死战斗。
1938年2月,为了迅速建立文(水)交(城)地区中共基层组织,开辟敌后山区抗日根据地,第一一五师派六八六团的郭伟人、吕塞等协助中共晋西北省委建立了中共文交工委,郭伟人任书记,吕塞任组织部长,司正卿任宣传部长。郭伟人兼交城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吕塞兼任大队教导员,依托这支200余人的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和组织群众。
2月上旬,日军兵分三路南下,发动进攻临汾的晋南战役。中旬,第一一五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控制吕梁地区、巩固战略枢纽的指示,进至孝义、灵石地区,侧击由孝义西犯之敌第二十师团左侧支队,先后在孝义县兑九峪、楼底、田家铺三次伏击敌人,重挫日军,毙伤日军400余人,并收复大麦郊(今属交口县)。随后,向石楼、永和、隰县、大宁等地发展。每到一处,便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帮助建立政权,开展游击战争。这时,决死二纵队也跟进活动,有力地配合了第一一五师由侧后钳击南侵日军、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
1938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直属队路过隰县以北的千客庄,因部分人员穿着缴获来的日本军大衣,当地驻防的阎锡山第十九军的哨兵以为日寇来了,开枪误伤林彪。罗荣桓立即报告集总和中央军委。当日24时,军委主席毛泽东与军委参谋长滕代远联名致电罗荣桓:“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但同一天,在毛、滕发电前数小时,集总已决定,由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代理师长、李天佑为代旅长。
罗荣桓派人将林彪转送去延安之后,第一一五师的全面工作实际由罗荣桓全面负责。他和陈光重视采用游击战术,率领主力部队迅速进至蒲县至大宁公路一线,在敌人的侧后方,以营为单位,分散预伏在道路曲折、地形复杂的午城、井沟一带的若干个阵地上,此起彼伏地向敌人连续进行袭击。平均一天打一仗,有时一天打两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转移到别处打。从1938年3月14日至19日,连续打了5个昼夜,共歼敌千余人、毁敌汽车70余辆,给猖狂西犯的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敌人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狂妄企图,稳定了晋西南的局势,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午城、井沟战斗之后,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领他的指挥机关过河东来。刚刚行至大宁境内,便遭到日军的拦阻。卫立煌进退两难。在这危险时刻,他想到了让友军前来解围,于是要求第一一五师赶快支援。
罗荣桓立即派出司令部侦察科长苏孝顺去找卫立煌联络,并派第六八六团三营前往掩护。第二天,敌人将卫立煌部冲散。为了掩护卫立煌,第三营十一连指战员,在白儿岭顶住了800多敌人的轮番进攻。
已经脱险的卫立煌用望远镜遥望白儿岭,只见整个阵地都处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下,已成一片火海。他问在那里有几个团,八路军联络人员告诉他,只有一个连。他很惋惜地说:“这个连完啦!”然而,这个连却胜利归来了,全连仅伤亡20余人,得到师部通报表彰。卫立煌也不禁钦佩地说:“八路军真能干!”后来,他特地送给八路军100挺轻机枪、10万发子弹,以表谢意。
汾阳至离石公路上的三次伏击
1938年9月,位于晋西的第115师,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令343旅在汾、离公路上伏击敌军并切断其运输线,以粉碎敌109师团威胁黄河河防与陕甘宁边区之企图。
9月14日拂晓,686团在汾阳县王家池以西的薛公岭设伏。8时左右,东面汾阳敌之汽车20余辆,满载军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