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页)
录其词21首。尹鹗,《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五录其词17首。毛熙震,《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五录其词29首。阎选,《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七录其词10首。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年)编成《花间集》十卷,著名诗人欧阳炯为之作序命名。书中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夐、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花间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集中体现了词律的规范化,确立了词这种新的诗歌形式的文学地位,奠定了五代之后词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是研究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史的重要原始资料,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吴越国文化也兴盛一时。吴越王钱镠虽起于草莽,兴于行伍,但立国后颇好吟咏。《全唐诗》卷八录其诗2首,《全唐诗外编》录其诗16首。《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钱镠的儿子钱元瓘“亦善抚将士,好儒学,善为诗,使其国相沈崧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钱镠的孙子钱倧、钱俶皆能吟咏。钱俶自编其诗为《正本集》,《全唐诗》卷八录其诗1首。
五代十国中的其它政权也出现了一些诗人。如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幼喜欢音乐歌舞,洞晓音律,文才颇高,能作词,《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九录其词4首。荆南诗人孙光宪,素以文学自负,有集五十余卷,《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录其诗八首,卷八九七录其词79首。
第四节北宋时期的诗歌教育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凭借手中的兵权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此后20年间,北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局面。北宋王朝汲取了唐朝后期擅政、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断削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军事将领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北宋对内偃武修文,大力抑制武臣,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在军事上无所作为,屡屡屈服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代是对外关系最软弱的时期,所谓“唐乌龟、宋鼻涕”一说,可见宋之软弱。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开封,北宋灭亡。
宋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均领先世界,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北宋城市规模之巨大,商业之繁荣均超过前代,纸币“交子”的使用就是明证。当时海外贸易尤其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都城开封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北宋时期繁荣的经济、发达的科技,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文化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词的兴盛与城市经济、特别是娱乐业的繁荣有极大关系。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使印刷业迅速发展起来,对科技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作用。北宋印刷业空前发展,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著的首次出现就是一个明证。
北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赵匡胤和赵匡义以下历代皇帝都好读书,重用文士。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农业技术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宋代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位宰相相继兴学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北宋继承唐代教育制度,在府、州、县、路等行政区域内设立学校。北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倡导“庆历兴学”,在东京兴办太学,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应科举者需先受300日的州县学校教育;考试先考策论,次考诗赋,不考贴经、墨义。宋神宗赵顼时,王安石倡导“熙宁元丰兴学”,进一步扩建太学,学生名额增加到两千四百人,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整顿地方官学,统一学校和科举内容;科考取士本于学校,取消诗赋、帖经考试。宋徽宗赵佶时,蔡京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