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页)
除梁、唐、晋、汉、周外,当时还先后出现了北汉、南唐、吴越、南汉、前蜀、后蜀等十个小国,总称五代十国。这种分裂状态,实际是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延续。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逐步消灭割据政权,大体上结束了分裂局面。
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来看,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朝的继续。在文学上,最突出的文学形式仍然是诗歌,而文人词已很兴盛,倚声填词蔚为风气。而西蜀(前蜀、后蜀)与南唐二地,军事力量虽弱小,却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而成为词人荟萃的两大基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数汇集在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年)所编的《花间集》中。这部词集收录了晚唐温庭筠、皇甫松以及韦庄、薛昭蕴、牛峤、毛文锡等十六位由唐入五代在蜀地作官或与蜀有关的词人的五百首词。西蜀词人的创作基本沿续了温庭筠的词风,题材大抵以男女艳情、离愁别恨为中心,语言则善于藻饰,精心雕琢,艳丽精美,其描写男女情爱的大胆露骨程度则远超温庭筠,因此受到后世具有正统观念的学者的严厉批评。总体上说,《花间集》是一部带有浓郁宫体气息的词集,这些词人常被称统称为“花间词人”。“花间词人”上承南朝宫体诗人,下启宋代婉约派词人,明清时期绮靡颓废的艳情文学深受其影响。
南唐词人中以冯延巳、李璟和李煜最为出色,而李煜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时任宰相。他的词介乎五代花间词风与北宋词风之间,一些作品虽还带有秾艳色彩,但词风已转向了清新流畅、深婉含蓄。他的词以写恋情为主,也有离恨伤感,但语言清新流畅,通过自然意象与心理变化来抒情,如《更漏子》、《归自谣》、《谒金门》等。北宋重要词人晏殊、张先、欧阳修都受到他的影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他“虽不失五代风格”,但已“开北宋一代风气”。《全唐诗》卷八九八录其词78首,卷七百三十八另存其诗1首。
李璟(916—961)字伯玉,是南唐第二代国君,他治国无能,但文学修养很高,能诗善词,周围曾聚集了韩熙载、徐铉、冯延巳等著名文士。据说他十岁就写出咏竹的佳句“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他传世的诗词很少,《全唐诗》卷八录其诗2首,卷八八九录其词3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他的名作。马令《南唐书…党与传》记载,冯延巳有一次与南唐中主李璟闲谈,李璟引了他《谒金门》词中一句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这是词史上的一则著名佳话,可见他文学修养之高。其子李煜、李从善、李从谦均有诗传世。
李煜(937—978)即李后主,字重光,是李璟的儿子。他多才多艺,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文俱佳,尤擅于作词,是五代时期成就最高的词人。与其父相似,也无治国才干,文学修养很高,喜招引文人学士。三十九岁时,南唐为北宋所灭,李煜开始了俘虏生活,后被宋太宗毒死。他前期的词的多写宫廷生活、歌舞宴饮和男女恋情,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的词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和人生感慨,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全唐诗》卷八八九录其词34首。他的词多采用白描手法,精心选择意象,注重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流畅,艺术感染力很强,为文人词另开了一个新境界。他善作五、七言律诗绝句,《全唐诗》卷八录其诗18首。其皇后周娥皇精通书史,善解音律,既会谱曲,又能填词,惜其词不传。
五代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特别是北方朝代频繁更替,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但统治者承袭唐代遗风,普遍崇尚文化,重视文士。五代政权沿袭唐代的教育制度,重视国子学,儒家典籍依然是官学和私学的主要教材;继续实行科举取士,写诗作赋依然很重要,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仍有一些发展。《五代会要》载:(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广为抄写,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请依所印刻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载:“(后唐长兴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