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页)
强将来。
想到这些事情,王洵立刻连饭都吃不出味道了。将十三带着亲兵辛辛苦苦传来的饭菜随便划拉了两口,就又急匆匆地去找几个好朋友商议。私下里,大伙都把西去出使当作一个难得的建功立业机会,故而也就不做任何保留,全心全意地替他谋划。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有薛景仙这个官场老手于旁边指点,很多隐患迅速得到了解决。只有兵力问题是个真正的麻烦,但在封常清的刻意关照下,周啸风、李元钦和赵怀旭等人,都强忍着“肉疼”,从各自麾下割了几十名精锐并入了王洵的嫡系部曲。虽然依旧不能足额,但勉强将两个团的架子给搭了起来。
有了这群精锐的加入,王洵在白马堡学到的本领也就找到了展示机会。在方子腾等飞龙禁卫的帮助下,照搬当年的练兵手段,很快就将两团人马操演得有模有样。虽然对上李嗣业、段秀实等人麾下的精锐,肯定依旧会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然而吓唬吓唬外行和沿途马匪,却已经绰绰有余了。
人一忙起来,日子过得就快。大半个月之后,薛景仙终于找不到借口继续于安西军中逗留,只得起身回长安覆命。封常清也按照先前的私下约定,顺水推舟地点了王洵及其所部两团兵马,负责护送钦差大人东返。至于护送到何处为止,何时回安西军中缴令,一概听从钦差大人的安排,任何将士不得擅做主张。
见到下手的目标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老太监边令诚也觉得十分无奈。他跟王洵本来没什么不共戴天的大仇,置对方于死地也不过是顺应某个大人物的要求。既然王洵在封常清的庇护下躲离了他的势力范围,也就不能算他没尽力办事。况且薛景仙这厮明显是仗着背后有太子殿下撑腰,护定了王洵。作为一个聪明人,边令诚实在没有必要为了给朋友一个交代,把自己日后的出路也给堵上!
终于到了离开的这一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监军边令诚两个,亲自带队给钦差薛景仙送行。临别之际,封常清跳下坐骑,走到王洵等人面前,将他们身上的武将常服一一扯整齐。然后望着大伙,郑重叮嘱道:“前路山高水急,诸君多加小心。无论走到哪里,记得,你们都是我安西军的弟兄!”
王洵笑了笑,郑重抱拳施礼,“节度大人保重。诸位将军保重!我等走了,咱们后会有期!”
大多数弟兄都不知道此行的真正目的,然而作为安西军的一员,他们却隐隐感觉到了一股异样的离愁别绪。跟在王洵身后,冲着大伙肃立长揖,“节度大人保重。诸位将军保重!”
“去吧!”封常清笑着挥手,花白的头发在朝阳下显得格外清晰,“老夫带着这数万将士,就站在你们身后!”
“四叔你……”好端端地,王洵突然觉得眼里有股温热的东西在涌动,想说几句叮嘱的话,张了张嘴巴,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恰当的言辞。来安西军,并非他的主动选择。离开安西军,也不是他自己情愿。冥冥中,仿佛有一双大手在推着他走,一步步远离长安,远离故园,远离一切他自己所依恋的地方。
到底哪里才是终点,只有老天知道! 今后还有哪些磨难在路上等着他,知道答案的,也只有老天。从两年前的那个秋天起,王洵就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总不相信遇到的事情都是真的,却始终无法从恶梦中醒来。
“走吧,看你那点儿出息!”封常清又慈祥地笑了笑,宛若在看着自己即将出门历练的嫡亲子侄,“既然生为男儿,就别婆婆妈妈。记住,有些责任与生俱来,无论怎么逃,都是逃不掉的!”
“侄儿记住了!”王洵轻轻点头,将涌到眼角的泪水憋进了鼻孔。“四叔保重。”
说罢,转过身,冲着弟兄们奋力挥手,“上马!”
“上马——!”王十三扯开嗓子,用极不标准的唐言,将命令传了出去。
两个团的将士迅速跳上坐骑。跟在中郎将王洵身后,护住钦差大人,缓缓向东走去。渐行渐远,将无数双关切或者憎恨的目光,远远抛在了背后的群山深处。
队伍前头,有数面猩红的大旗高高地挑了起来。“安西”“大唐”“中郎将,王”。宛若数团跳动的火焰,点燃了整个秋天。
注1:唐代一团兵马为三百。由一名校尉统率。
第四卷 天净沙
第一章 看剑 (一 上)
西域的天气凉得早,才入了秋没几天,山上山下,高高低低的灌木杂草,已经被风吹成了一片层层叠叠的风景。浅绿、鹅黄、淡金、火红,由下到上,次地分明。如果换做二十年前,刀头齐大嘴肯定要伸长脖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