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彻夜排。但是这样的一种状况给医生和医院是不是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压力,我们也听一听医院和医生的说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看病难(9)
周玉杰:我们基本上是一天工作大概12甚至14个小时,我们最好吃的是盒饭,我们的专家成了“盒饭专家”。我已经吃不了任何饭店里的饭了,因为我坐在那儿,我来不及等待上菜了,因为我那个时间还可以看几个病人。因为手术是一个用生命来重塑生命的过程,不像修理工,修坏了可以再换一件,我还可以赔什么。你赔的是一条命,你很有压力,是难以想像的。
陈伟鸿:你看刚才我们在现场,老百姓说看病难,其实医生看病也难,给老百姓看病的过程也难。这样的两难,来,我们再交到高部长的手里。
王小丫:您再做一次裁判。
陈伟鸿:我们每次难题全要扔给您。
高 强:我到欧洲一些国家,列美国做一些考察,医院里见不到病人的。它的医院很多吗?不是。它的医院的数量还不如我们多呢。它为什么这样呢?它有一个严格的社区首诊制度,就是你这个病人来看病首先到社区,到医院里边我不接待,必须由社区里边转过来才可以,所以它90%的病人在社区,10%的病人在医院。在医院都是比较危重的、严重的,躺在床上了。所以你到医院里去看是看不到病人的。但是实行这种制度有一个前提,就是医疗保障的制度广覆盖,大家都参加医保。你报销嘛,自己不拿钱报销的话告诉你必须先到社区,然后再转到医院。我们现在比较复杂,是双轨制度,一部分有医保,一部分是自费。自费你就不好限制他到哪个医院里去了。协和医院我没有具体跟李院长交谈过,我估计他每天接触的病人平均起来大概70%不需要他这种大医生治疗,他是肾科专家。
陈伟鸿:就是非常少的疑难杂症让他看。
高 强:别人治不了的,到这儿来看,但是他确实承担着这么多一般性的疾病。这个问题要不解决,恐怕这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也不是没办法。
陈伟鸿:办法是……
高 强:刚才我介绍了我们要发展社区,社区卫生要提高它的水平,同时在社区要实行社区的首诊制的试点,有些参加医保的先到这个社区去,你不行了转,一般小病就在社区。其实这种办法对医疗保险机构对患者都有好处,治疗又及时,价格又比较低。这确实是一个解决看病难的好办法。
陈伟鸿:但我们也得说一说老百姓的担心,总觉得社区医院是个新兴事物,它的医生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所以很多人对社区医院其实会有这样的一种担心,就担心我的病在你那儿看不好。我们来问问一位来自社区医院的院长。
赵晓鸣:根据社区发展的需求,我们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缺乏的情况。
王小丫:是吸引不了人才来呢,还是什么原因呢?
赵晓鸣:我们现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得速度很快,就是原来我们没有开展的一些内容我们开展了。从这个目标来说,我们的全科医生从量上从质上都显得不足,这是一种情况。
陈伟鸿:我想国家已经把选择社区医院作为解决我们看病难的一个突破口,像我们今天来自社区医院的院长说了人才缺乏,我们前边的大医院应该是人才济济、名医荟萃。能不能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支持和合作来解决我们目前社区医院可能存在的人才缺乏的问题。我们听听几位院长的说法。
田 伟:关于社区大夫,其实我们想想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根本的问题呢?就是老百姓的一个选择问题。说白了,他信不信任这医生。医生这职业它是需要经验的,你得有大量治疗病人的经验以后才能成为人才。我觉得很多大医院退休下来的医生,很多下来以后,这些医生,有的在家就休息了,有的也不知道自个儿找个什么职业去。如果要是社区的能够把这部分资源充分利用好了,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人才。他做初级分诊来说,他有很丰富的经验才能不误诊。
许戈良:我认为社区医院也是应该普及,应该加强,应该提高。但是它的主要问题是它的病人的信任度,病人的安全感,不管是不是品牌。那么作为一个大医院我们具备这样的品牌系数和人才,应该进行一个垂直性的关联,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部分医生派过去,把他的医生转过来,在我们整个大医院轮训,培训他的素质提高他的技术。那么他把认为需要转的病人转过来了,我们把这些认为可以在社区治疗的病人、不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