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大过公心,这让王叡有些犹豫。
王衡道:“将州治迁到江陵自然是好处多多,阿父担心之事也有解决之道,阿父可重用非南郡出身的官吏,以制衡蒯、蔡。”
王叡缓缓点头:“那你是也建议将州治迁于江陵了?”
王衡点头道:“迁州治之事势在必行,不过不是现在,而是要等荆南四郡完全平定之后。”
王叡深深的看了一眼信心满满的儿子,点头道:“好!”
几天之后,蔡瑁接受了荆州水军都督的任命,去了孱陵县造船,筹建水军。孱陵县也就是后世的公安县,靠近长江,这里的造船业还是很发达的,熟练水手也多,在这里筹建水军是最合适的。
其实蔡瑁的心理预期并不是要担任这个水军都督的,他之所以在王叡第二次征辟的时候还要借父病而拖延,无非是想要借此自抬身价罢了,他这次来汉寿,本来是冲着别驾一职而来的,别驾是刺史的首席佐官,他本以为凭着他的家世和他在荆州的名望,他能够拿到这个官职的。
可是没有想到,他刚到荆州,便在刺史给他举办的接风宴会上跟几位重要的刺史掾属闹僵了。
王叡这两天在单独见他的时候也很隐晦的跟他说,如今他和几位州中从事闹得很不愉快,如果对他骤然在州中委以重任的话,反而不美,不如让他去孱陵造船,筹建水军,等立下了功业,再调他回州中另委重任为好,那个时候,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了。
王叡又给蔡瑁讲了水军的重要性,如今荆州商业越来越发达,水上的商船越来越多,可是水匪猖獗,急需水军扫平水匪,也只有蔡瑁这样文武双全的大能才能担当起如此重任。
蔡瑁虽然不是很情愿,可是他在王叡两次征辟未就之后,这一次又主动来投,如果不接受这个官职,就此打道回府,那对他的名声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他已经有一些骑虎难下了。
他转念一想,造船与训练水军正是自己所长,自己便去孱陵又如何?蔡瑁也知道,如今荆州水匪确实很猖獗,去带水军也有立功的机会。
大汉非军功不能封侯,而封侯是每个士人的最高理想之一了,最近的例子便正是王叡了,他便因南阳平乱之功而被封了侯,这让蔡瑁也很眼热,那么去带水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说不定哪天运气好,就封侯了呢?
于是,蔡瑁便答应了这个差事,荆州的水军也正式开始筹建了。
**********
这几个月以来,郑玄的许多弟子听说郑玄已经在武陵郡安顿下来了,而且重新开始收徒授课了,于是纷纷来到汉寿相投,短短几个月中,来投奔他的弟子已经达到了上千人。
这些弟子当中,当然也不乏人才,不过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在史册上留名,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王衡唯一听过名字的只有山阳人郗虑。
郗虑今年还不到二十岁,他是郑玄特意向王衡介绍的几名弟子之一,想来在郑玄门下也算是比较杰出的了。
王衡听过郗虑的事迹,大都不是什么好事,第一件就是郗虑曾经与孔融结仇,后来揣摩曹操的意思,公报私仇,构陷孔融,将孔融全家都抓了起来,孔融也死在了这一次事件当中。
第二件便是衣带诏事发,曹操授意华歆和郗虑去捉拿伏皇后,在汉献帝的眼前,华歆亲手将伏皇后捉拿,而郗虑倒是没动手,却也没劝阻华歆,汉献帝请郗虑主持公道,他也是不发一言。
从这件事情之后,华歆升为三公,而郗虑则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可以看出,郗虑的人品很差,是一个小人,甚至可以称之为奸佞,可是他的政治智慧却又不是太高,在伏皇后这件事情上,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跟华歆一样赤膊上阵,你去了又不动手,看华歆无礼又不说话,这是几个意思?
这不是赤裸裸的告诉曹操,郗虑两边都不想得罪,想两边讨好?可是历史上早就证明,想要两边讨好的人,往往两边都不讨好,郗虑后来的下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以郗虑当时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他做得跟华歆一样,他至少也有个三公之位。
当然,这个时候的郗虑还是一个看上去很恭谨守礼的少年,他的天赋在郑玄的弟子当中也算是很不错的。
由于历史上对郗虑的记载,王衡对郗虑并不是很热情,至少不像对郑玄的其他弟子那么热情,这一点郗虑也感觉到了,他本来就是一个很会察颜观色的人,不过他也并未在意,依然很恭谨的向王衡行礼,口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