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诞生在自己家里,莫谓言之不喻。
可以预见的是,若干年后,神州大地,钢琴遍野,华夏苍穹,提琴悠扬!
曹操在他妈肚子里时接受过胎教没有?不得而知。大家肯定会认为没有。俺说不一定,时任司隶校尉的曹嵩富甲一方,与当宦官的干爸不同,那也是妻妾成群的,家中也是宴乐不断,曹嵩也是个文雅之士,据史载官声不错,估计来往家中的文盲也不会多,曹操在娘肚子里生活的时候当然也会感受乐舞不断,诗书多多,不用看别的,仅从曹嵩给阿瞒起的“操”这个名字就非同凡响。
《荀子》篇中有句:“夫是之谓德操”。这就是曹阿瞒名操字孟德的出处。
由此可知曹嵩也绝非泛泛之辈。更不用提曹操后来开一代文风先河的旷古诗文,确有大宗师气派!由此证实曹操本身的遗传基因是绝对优秀的,无意中被迫享受胎教也在情理之中,少年时也绝不会只懂的飞鹰走狗、顽劣胡混,聪明是肯定的,顽皮也是肯定的。
往往大英雄都孕育于这些顽童之中。往往乖孩子长大后却没出息。
阿瞒小时候家教严吗?答案是否定的,已自封魏王的曹操自己就不无遗憾的这样行文明示天下:“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三徙”就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受坏环境的影响,竟三次搬家。“过庭”则是说孔圣人的儿子两次从庭院中走过,都受到了老爸的教训。看,他在找老爸老妈的后帐呢。优点和成绩那是我个人后期自学成才;某些不足那都是爹妈早期疏于管教自己造成的。
这点上太祖有点不厚道,有点贪爹之功委儿之过的味道。
不过后代们就比魏武高明多了,人为的失误尽可以推给老天爷,一句“自然灾害”,万事大吉!
其实,老爸也没少管过阿瞒,只不过老子不如儿子聪明,经常被阿瞒给忽悠过去。
阿瞒的叔父看着亲侄子游荡无度,除了好事不做,没有不敢做的事,自认没有管教恶侄的能耐,便向哥哥曹嵩告了一刁状:
“管管咱小子吧,不能光顾着升官发财,养下个败家子你攒再多的铜钱有啥用?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啊!”
凡是家长,最抹不下脸的就是吃学校老师的“发面馒头”。
俺小时候在这点上也不给父母长脸,老师十次家访大约九次是来告俺“刁状”的,当然,老师走后挨一顿狠揍是免不了的,好在次数多了,屁股久经考验,也就不拿着当回事了,尤其是俺极善于大叫惨哭,又写得一手极为感人的悔过书、保证书,快乐的儿童时光也就这么撑过来了。
现在二老早已作古,盼再领严训而不可得,唯有受责于梦中,醒时黯然,泪湿枕巾……
又跑题了,希望大家不要笑俺人顽皮贱,竟然思念挨打时光,等你们明白时,悔之迟矣。
接着谈曹嵩,现在的曹嵩已升任中央财政部长(大司农),当然,给皇帝孝敬点钱是免不了的,好在羊毛出在羊身上,再想法从下边捞回来就是了。曹嵩现在受到弟弟一番数落,此时的心情与刚接待完老师的差生家长一样,要跟阿瞒动真格的了。
阿瞒今个儿一回家就感到气氛不对,老爸脸铁青,盯着自己的目光有点像大灰狼打量无辜羊羔……
好在阿瞒随机应变的本领犹如天授,不慌不忙地走到父亲面前,双膝跪倒,从怀里摸出一捆写满字的竹简。
“儿子近日承父亲教诲,把父亲平日的叮嘱一句当成一万句,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学为其用,立竿见影,经呕心沥血,终于不负父亲厚望,新注孙子十三篇已毕,还请父亲百忙中给予指正。”
父亲愣住了,儿子求自己批改作业,你总得先看完了再动手吧?
一边接过竹简,一边厉声责问:“你近日做的好事!”
阿瞒刚大闹过中常待张让府没几天,自然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伏在地下作声不得。
“你叔父总不会冤枉你吧?你这让人恨铁不成钢的逆子!”
当老爸的也不大地道,先把告状的亲兄弟给卖了。
阿瞒心中大怒:“是你这个吃饱了没事干的老小子啊,点我的眼药?等着瞧,有仇不报非丈夫也!”
慢慢的抬起头来:一脸的天真,满面的无辜:
“父亲,孩儿……”竟然呜咽难语,“孩儿委屈啊……”
话未吐尽,双手掩面,跌撞而奔乎门外,溜之大吉。
曹嵩手拿着阿瞒批注的孙子十三篇还没回过神来,儿子早已没影,只得先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