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3/4 页)
非常欣赏。
“第六件事就是自圣后主政以来,外戚用事。班序杂乱,臣请陛下少用近戚。”姚崇道。
群臣把姚崇瞧瞧,再把武则天看看,心想这个姚崇是和武则天铆上了吧?所提之事,总是少不了武则天。
“姚崇就是姚崇!”武则天却是极为欣赏,打量着姚崇,道:“此确为一大弊端。”
“圣后英明。”姚崇一连提出好几个与武则天有关的弊端,武则天不仅不恼,反而还欣赏姚崇,这份胸襟令人心折。群臣心悦诚服的颂扬一句。
“祖母心胸宽广。”李隆基也是感慨。
武氏当道,仗着武则天的势。胡作非为,作威作福,他们见官高一等,这班序还能有用么?班序没用了,也就意味着威权不存了,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威风不存了,接下来就是更多的坏事烂事,也就成了一大弊端。
若是班序还有用,威权还在,管你是不是武氏的人,犯了事,先抓起来审问再说。如此一来,谁敢犯事?
“第七件事就是圣后之际亵大臣,亏君臣之防,愿陛下以礼待大臣,如太宗故事。”姚崇把矛头又对准了武则天。
武则天要当皇帝,就需要除掉那些挡她道路的大臣,除了重用周兴、来俊臣这些酷吏外,她还要重处那些大臣和他们的家人。有时候,所用的刑罚令人发指,为的是让人害怕,不敢再与她作对。
要不如此的话,也就不会有“请君入瓮”这个成语了。
请君入瓮是一个很残酷的酷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有必要以礼待大臣。即使他们犯了法,按律处置就是了,不必再另加惩罚。
“说得好。”李隆基也是赞成这说法。
只要是按律处置,不另加惩罚,同样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第八件事就是忠臣被诛,诤臣沮折,言路不开,臣请陛下效太宗故事,能听逆耳之言,纳群臣之谏。”姚崇又道。
武则天掌管国政之后,阻塞了言路。倒不是她没有胸怀,不能纳谏,而是她不得如此做。
在当时,忠于李氏的大臣多的是,若她效唐太宗故事,让群臣畅所欲言,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大臣会上奏,要她不要登基当女皇。与其如此,不如阻塞言路,她就可以独断专行,一心为登基做准备。
为这事,杀了不少人,其中最冤的要数一代名将程务挺了。
程务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是武则天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他在北方那些年,打得后突厥不敢犯边。他被武则天杀害之后,后突厥杀牛宰羊庆贺不说,还为他立庙祭祀,
他因何被诛杀?
事儿也不大,只是因为他为裴炎说了几句话而已。
裴炎主张武则天不应当女皇,她应该还政于李旦,这触怒了武则天,把他下狱。程务挺与裴炎的交情好,就上书为裴炎求情。武则天不由分说,把程务挺也给杀了。
为好友求情这种事儿,哪朝哪代没有?
程务挺竟然被诛杀,就是因为武则天要阻塞言路,要让人闭嘴。
连程务挺这样她倚重的大将都敢杀,谁还敢触这霉头?
“朕即位,要开创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盛世,自是需要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姚崇,你这一提议非常好。”李隆基对此言大为赞赏。
一个人再牛,也就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得纳谏,得博采众长。
“第九件事就是高宗皇上崇道,圣后崇佛,佛道盛行,佛寺道观极尽奢华,耗费数百万,臣请陛下禁绝此事。”姚崇道。
李唐王朝为了自我标榜,自称是老子的后人,因而推崇道教,道教盛极一时。
武则天为了代唐,就推崇佛教,大修佛寺,佛教盛极一时,以此与道教抗衡。
就这样,佛寺道观极为奢华,耗资巨大,是该禁绝了。
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有名,极盛之时令人震惊。当然,也有皇帝禁绝,比如梁武帝和周世宗柴荣。因为,他们在位之时,佛教太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不得不毁佛寺,禁止佛教。
“朕以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若要信仰自无不可。然,却不可坏国之根本,如眼下这般,佛寺道观奢华,富丽堂皇,有损国本,是该禁绝的时候了。”李隆基欣然采纳。
人嘛,总得有个信仰,这没有错。但是,若是信仰已经危害到国本的话,那就不行了,需要禁止。
“第十件事就是汉以外戚乱天下,臣陛下禁绝此事。”姚崇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