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1/4 页)
李旦能够在当皇帝的最巅峰时期,急流勇退,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这是真正的大智慧,无论如何赞誉也不为过。
李隆基能在刚刚即位之际,从大局出发,让武则天参与议政,这份胸襟很宽广,就是比起唐太宗也不遑多让,武则天是真正的服气了。
“三思、承嗣就没有你们父子俩这份胸襟,可笑我还器重他们,想要传他们江山,真是惭愧!”紧接着,武则天又是感慨一句。
对于武三思和武承嗣,武则天其实非常了解他们,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宽广的胸怀,他们之所以能被武则天重用,就是在于武则天想让他们祭祀自己而已。
此时见识了李旦父子的宽广胸怀,武则天不得不承认,武三思和武承嗣与李旦父子比起来,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都坐吧。”武则天招呼众人坐下来。
“陛下,我告退。”李显这个王爷只是虚名而已,没有实权,不宜参与此等事。
“七伯,你不必避嫌,你也来听听,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说说。”李隆基却是拦住他。
连武则天这个具有潜在威胁的人都能参与议政,更何况一个李显呢?
李显想了想,也就留了下来。
武则天看在眼里,对李隆基更加欣赏了,拉着李隆基的手,笑眯眯的道:“三郎,你虽然刚即位,可祖母相信你,你这皇帝一定会继往开来,成为大唐历史上一个大有为之君。嗯,应当不在太宗皇上之下!”
唐太宗是牛闪闪的皇帝,他除了过人的才华外,还有宽广的胸怀,这是最令人心折的地方。就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后人提起唐太宗,往往就会想到他的宽广胸怀。
李隆基具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要成就一番伟业,并非难事。
因为,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聚拢人才,才能纳谏,才能博采众长,要想不成功都难。
群臣微微颔首,对武则天的说法大为赞同。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不能长时间说话了。你们说,我听,若有不到之处,我再补正。”武则天道。
这是实情,众人也没有异议。
“嗯,那就姚崇,你先说。”武则天的目光从群臣身上扫过,最后落到姚崇身上。
“我?”姚崇颇有些惊讶。
姚崇虽然才华了得,但毕竟是新秀,在朝中的威望不如狄仁杰。按理说,这样的大事理应由狄仁杰先说才是,武则天竟然点名由他来说,他不得不惊讶。
“没错,就是你。”李隆基点点头,肯定一句。
武则天是何等样人,她怎会无缘无故的要姚崇先说?她如此做,是有深意的。
“既如此,那我就说了。”姚崇也没有矫情,微一沉吟,道:“陛下,臣有十事要说。”
“十事?”
“不少啊。”
群臣好一阵惊讶。
国策不是吃饭喝水,一个人能注意到三两个方面就不错了,姚崇竟然有十事要说,这真是很惊人的。
武则天眼里掠过一抹诧异。
狄仁杰、李显、李旦和张说他们都是惊讶。
唯有李隆基一脸的赞赏,在心里暗道:“历史上,姚崇十事是大名鼎鼎,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一定是这十事吧?”
“第一件事就是自垂拱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绳下,大臣多有冤死者,若要治理天下,当以宽仁之政为宜。”姚崇缓缓开口道。
群臣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武则天自从架空唐高宗后,就在为登基当女皇做准备。在当时,朝中的大臣多为拥护李氏之人,武则天要当上皇帝,就要除掉这些大臣。这该怎么做呢?武则天有她的办法,那就是重用酷吏,比如周兴、来俊臣,让他们充当爪牙,帮她铲除异己,先后除掉了一大批大臣,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
当周兴、来俊臣之流弄得天怒人怨之后,武则天又把他们杀了,博得人心。
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请君入瓮”,就是这样来的。
武则天固然达到了她的目的,最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女皇。然而,严刑峻法留下的后患却还在。
李隆基要想纠正这一错误,只有“以宽纠猛”,就是要用宽仁之政来改正。
“第二件就是陛下虽欲对大食用兵,欲要击破大食,然,大唐眼下国力不够强,粮草不够丰足,兵士不够多,还需急修内政,暂缓大举征战。”姚崇接着道。
“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