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时候,作文题目既不要你证题,又不要你选择答案,它不过是:我对电视节目的意见
青年的出路谢天谢地,出题的人知道体谅考生的难处。这样的题目最容易写,只要提出三点两点意见,指出三条五条出路就行。不过,出题的人虽然宽大,阅卷的人却很严格,也就是说,题目越容易发挥,想得到高分也越难,阅卷的人要求文章有特色、有新意。能够娴熟地运用归纳法,比“漫谈”一番要占些优势。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使用归纳,你得注意: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世上万事太复杂了,我们的“个案”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也就不能完全涵盖。“凡人皆有死”,这句话可以说是完全正确,至今世上还没有不死之人。“用水量越高的城市,它的文明程度也越高”,这句话本来也很可靠,但是有一次出了意外,某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系统处处漏水,水是漏掉了,不是用掉了。“凡鸟皆能飞”吗?动物学家说世上确有不会飞的鸟。植物学家还说世上有吃肉的“草”!
归 纳(6)
论到“人”,和人所生出来的“事”,就更复杂、更变化无穷。有一次在课堂上练习归纳法,出现如下的对话:“女生怕蛇。”一个男生说。
“女生怕老鼠。”另一个接着说。
“女生怕黑。”
于是顺理成章地有人说出:
“女生胆子小。”
这时有人忽然站起来质问:
“花木兰、梁红玉的胆子小吗?”四座默然。世上有一半人口是女性,性格、文化背景、健康状况有种种差异,你怎么归纳得完!怎么能没有例外!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形容,真是“一言难尽”!有人活了九十岁,阅人多矣,到最后他对人的看法还免不了“偏见”,有人花十年功夫做研究,到后来他的论文里还有“种族歧视”。
所以,用归纳法作议论文,不要把话说死了,说绝了。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今天青年的出路,似乎比百年前更广更多。我认为,电视节目的功能以教育为主。由此可见,古人行得通,今人未必行得通。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大概都很专心。
这不是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吗?也许是吧,也许在求学的时候,在我们未能掌握准确的真理以前,总要做几年几十年“差不多先生”吧。
演 绎(1)
归纳法和演绎法像一对孪生姊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它们的功用也好比前锋后卫,相辅相成。
归纳法是化繁为简,多中求一,演绎法则恰恰相反。例如“一个三角形各内角的总和是一百八十度”,这句话没有错,凭着这一条定理,我们可以断定沈之阳画的那个三角形是一百八十度,甘若素画的那个三角形也是一百八十度,推而广之,任你在什么地方画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其各内角的度数之和是一百八十度,不用再计算、测量,这就是演绎。
我每逢看见“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就想到现在的气象预报相当准确,古人认为没有办法的事,今人已经很有把握。气象台时时注意气压、气温、风向、风速、湿度、附近地区的气象变化。气象专家手里也有一条一条“定理”,在什么情形之下会下雨,什么情形之下会有台风,他用的方法也是演绎。
演绎要先有“普遍原理”,用在写议论文上,就是先有论据。例如:学然后知不足。大家都相信这句话站得住。拿它作论据,加以演绎,我们想到,那位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无知”的人,说“在宇宙面前,我是个幼儿园的学童”的人,都是伟大的学者,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到了老年还在发愤忘食,他也是伟大的学者。倘若有人自以为他的学问够大了,满足了,(开玩笑的话例外)我们敢说他“不学”或是“停学”。这就是凭演绎。这样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有人问过,既然如此,演绎法岂不就是把归纳法倒转过来?先确定“能专始能精,能专始能成”,再把董仲舒、孟浩然一个一个请出来,岂不就是演绎?应该指出,演绎法有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们探求“未知”,而归纳法所归纳的,限于“已知”。我们已经知道董仲舒、孟浩然都很专心,知道他们的成就,于是对于眼前那正在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地做学问或创事业的人,可以“预测”他将来必定有些成就,至于成就的大小,当然还要看机会、才能、健康状况等条件,但是,“假如其他条件相等”,专心致志总比“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要多一些成就。
同理,“三角形各内角之和为一百八十度”由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