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4 页)
而袁崇焕也抓住机会,采取“以辽人守辽土”的方略,在一年时间里就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的“关宁铁骑”。
天启七年(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8万精锐后金军再度进攻辽西,在连续攻下大凌河、小凌河2个要塞后,兵围锦州。此时袁崇焕已升任辽东巡抚,锦州是他修筑的另一座关外重镇,由大将赵率教守卫。11日,皇太极开始攻城。关宁铁骑勇猛无比不说,又有先进的红夷大炮等火器助阵,清军伤亡很大。皇太极一直攻到6月初,不能得手,佯为撤兵。目的是想半路诱伏明军,袁崇焕不上当,令坚守营垒不出。皇太极无奈,只好再来攻城。袁崇焕整军出城,与皇太极正面对阵。双方数万大军搅在一起白刃相搏,战事极为惨烈,直杀得天昏地暗,双方死伤惨重,死尸填满了沟壑。最后明军退入宁远坚守。后金军攻城,明军又以大炮轰击,皇太极的白龙旗也被炮火击碎了。皇太极怕重蹈努尔哈赤覆辙,只好退兵。路上被明军伏击,几员大将阵亡。7月,败退回沈阳。
两次宁远大战,袁崇焕表现出了如虹的气势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清军始终无法越过锦州、宁远一线,对山海关也只能望而生叹。
觊觎中原
袁崇焕经略辽东,使皇太极夺取北京的计划受阻,皇太极苦恼至极,为了避开袁崇焕的锋芒,便假道蒙古,避开山海关。为此,一、他征服朝鲜,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解除后顾之忧;二、与蒙古贵族结盟,娶两位蒙古贵族女子为妻,寻找从蒙古向明朝进攻的道路。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北京。历史上称此为“入口”之战。
明朝大军皆集于宁远,山海关以西空虚。为保卫北京,只得紧急调边兵入援。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好猜疑,听信谤言,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后被冤杀,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此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果然,袁崇焕死后14年,清军入关就夺取了大明天下。
皇太极此人,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注重文教。醉心于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开科取士,一次即选满、汉、蒙古生员200人。天聪十年(1636年)4月,他在满、蒙、汉等儒臣的捧表劝进下,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以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从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历史的册页,满族也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
下一步就是入关夺取明朝的天下了。而要夺取明朝的天下,首先得消灭在东北的一切明军。因此,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在被围一年后投降,洪承畴投降。
松锦之战,使明朝关外重镇几乎丢失殆尽,军队伤亡惨重。崇祯帝只好派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清议和,但屈辱的秘密和议竟被泄露出去,舆论大哗,爱面子的崇祯帝只得把陈新甲当替罪羊杀掉,以挽回颜面。此后,清军屡屡内侵,甚至肆意深入到山东德州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财物,历时长达7个月之久。
松锦之战可说是奠定了大清朝的帝业。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位妻子,其中他与天聪八年娶的博尔济吉特氏感情最深,在他崇德元年登基时即封她为关雎宫宸妃。在她生子之后,皇太极曾高兴地发布了大清的第一道赦令。崇德六年9月,松锦之战正酣时,传来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竟不顾军情紧急,赶回盛京,但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数次哭昏过去,自此“圣躬违和”,身体迅速垮掉。崇德八年(1643年)8月9日,因思劳过度,与世长辞,享年52岁。清史称他为“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确为至评。
后金政权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60年的东征西讨,创典立制,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明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趋于没落。清人统一中国,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宫闱秘辛
皇太极死后,因生前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引起了诸王的争斗。当时,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14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均拥有争夺皇位的实力,且都志在必得。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是最应该继位的。但此时的情形已与努尔哈赤时的情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