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3/4 页)
”
那还用说,如果能够进入中央工作,接触国家权力的最高层,谁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去啊?不过苏斯洛夫却又不能直说中央工作更加适合自己才能的发挥,毛遂自荐不等于不知天高地厚,否则的话,就会给人家留下一个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印象。
经过短暂的思索之后,苏斯洛夫抿抿嘴说道:“那要看组织上有什么需要了,我个人没有什么想法,主要是看组织的需要,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哪里需要我,我苏斯洛夫就去哪里。”
“好啦好啦,不要跟我来这些虚虚飘飘的东西,”显然对苏斯洛夫这一番说辞不以为然,楚思南摆摆手笑骂道,“咱们也算是老朋友了,你没有必要在我面前遮遮掩掩的。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希望得到重用,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很正常的。”
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楚思南绕过办公桌,在大厅那华丽的地毯上随意的迈动了两圈,然后继续说道:“还记得前天我跟你提过的那件事吗?如今预算委员会同国防部的矛盾日渐激化,他们之间就裁军削减预算的问题,吵得是不可开交。你知道的,我这个人是念旧的,朱可夫同志算是我的老朋友了,包括他在内的那些将军们,我不能不多少卖上几分面子。但是话说回来,预算委员会的那些同志们所提出的问题也不能不建议考虑,如今战争即将结束,国家各个方面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抑或是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地方,都需要拨付大量地资金重建。因此呢。裁撤一部分军队,以削减军费的开支,这也是势所必然的趋势。哎,这个矛盾让我很是苦恼啊,就为了它,我这两天是吃不好睡不好的。”
楚思南说到这里,还深深的叹了口气,同时用力的揉动着自己的太阳穴,表现出一幅相当苦恼的样子。
话说到这份上,苏斯洛夫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的确。前天楚思南就跟他提到过这个问题了,虽然这位领袖当初没有说地那么具体。但是心思细密谨慎的苏斯洛夫,过后还是将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地考虑了一番。
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得罪人的问题,毕竟如今国家地财政预算就是那么多,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你要吗注重对军队的预算拨付,要吗就注重对其他建设部门的预算拨付,两者之间是对立的,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说白了。那就是无论是谁主抓这件事,都必须要得罪一边讨好另一边。
从根本上讲,苏斯洛夫感觉在这个时候,裁撤一部分军力也是相当必要的,毕竟数百万地军队摆在那里,每个当兵的每天都要吃饭。都要消耗军资,同时呢,还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在目前看来。这场持续数年的世界性战争一旦结束,其后短时间内再次爆发大战的可能性近乎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裁撤军队,缩减军费开支,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决定。
但是话说回来,裁撤军队就那么容易啊?那是根本不可能地,其间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必须要知道,裁军并不仅仅是裁撤那些暂时用不到士兵,这期间还要裁撤大量的军官,而这些军官呢,又是从战争中被更高一级地将领提拔起来的。军队无疑是拉帮结派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有句话说得好,“动兵儿子先要看兵老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裁军要是裁到巴季茨基的脑袋上,楚思南能答应?
一场改革的难度在于哪里?就在于这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络里,两个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瓜葛的人,却在背后有着绝对的利益勾连。无论是谁,一旦触及这个利益网的底线,都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所摧垮。
楚思南是如今苏联的领导人,是克里姆林宫方针政策的头号决策者,但是即便是他,也不能轻易的出面去触动这个利益网络。因此,他需要一个替自己出头的人,替自己去当马前卒的杀手,替自己去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这个人从现在来看,无疑就是他苏斯洛夫。
苏斯洛夫不是傻子,相反,他还非常的精明,他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差事,也知道其中包含多少的风险。毫无疑问,如果楚思南真把这个差事交到他的手里,那么他今后的政治生命将会有两个极端的选择,一个是一沉到底,永无翻身之日,一个是前途光明,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是一个危险啊,也是一个机遇啊,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苏斯洛夫最终下了一个决定,他要迎接这个挑战,要抓住这个机遇。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经过一番谨慎细致的思考,大致上有了一些解决这个矛盾的想法,虽然说这个想法还不算是很成熟,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