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3/4 页)
。在这种情况下。少壮派的军人内部矛盾,势必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凸现出来,从而构成一次新的权力争夺战。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矛盾将会是什么样的,又是那两股势力之间的,还不太明显。
矛盾啊,这个东西很不好,但是在有些时候它又不可或缺。对于一名掌控着国家大权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楚思南这样在异国执掌大权的人来说,规模庞大且至关重要的军方势力中存在着一定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非常必要地。自己的部属之间存在着利益上地冲突。存在这派系的差别,这是便于上位者把握大局地关键所在。因此。用一句话来简单的概述,那就是军方派系的矛盾应该而且必须存在,即便是原本没有这种矛盾,那人为去制造也要让这种矛盾出现。
吉尔尼洛娃与克留奇科夫之所以推荐崔可夫担任东线战事的总指挥官,便是出于这一种考虑。由同朱可夫交恶的崔可夫指挥东线战役,从而为他奠定更高的声望,在最大程度上对朱可夫形成一种制约和牵制。与此同时,制造出东西两线苏军力量的权力分化,这便是吉、克两人地最根本出发点。
如果这中态势造成了,那么楚思南今后在管理军方事务的时候,无疑就简单了许多。面对存在着矛盾的两方下属,他只需要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上保持双方的均势就可以了:偶尔扶这个一把。踹那个一脚,间或扶那个一把,踹这个一脚。总而言之,就是不让任何一方在争夺中占据过于明显的优势。
老实说,楚思南并不认为朱可夫会在将来地某个时候背叛自己,但是俗话说的好,害人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权力场上的过去将来,谁都无法把握稳妥。所以,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楚思南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吉尔尼洛娃和克留奇科夫地建议,任命崔可夫出任东线战场的总指挥官。
东线战役总指挥官人选的确定,也最终预示着苏联对日本的最后一战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在关注东线对日渡海作战准备工作的同时,楚思南并没有忽视对西线战场的关注,不过,就这一阶段的西线战事演进情况来看,他对朱可夫等人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
在西线的库尔斯克大会战战场上,一方面由于德军要应对英美联军在意大利的攻势,从而造成了兵力上削弱,另一方面因为苏德两军在战线上的持续消耗,令德军蒙受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在别尔哥罗德、普罗霍罗夫卡两场战役结束之后,朱可夫便下达了向库尔斯克外围地域德军部队实施全面反攻的命令。
就在莫斯科紧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最高苏维埃全代会的时候,库尔斯克方向上,包括中央方面军、西南方面、南方方面军、沃罗捏日、草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等六大方面军在内的二百余万苏联红军,放弃长达月余的防守姿态,跃出坚固的战壕堡垒,向盘踞在库尔斯克地域的德军部队,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这是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双方的大规模兵力对抗,其战斗的惨烈程度,令所有了解这场战役真相的人为止咂舌。
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大反攻中,朱可夫仍旧沿用他最喜欢采用的战法,那就是以硬击硬,摆开架势同德军死磕,以大兵团、高集中的火力,去硬撞德军重兵布防的战线。诚然,这种战法能够最快的结束战斗,最有效的消耗敌军有生力量,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战法也很没有人性,因为在这种战法的指导下,己方的部队往往将要付出比敌人更加惨重的代价。不过同样也是这种战法,让一向以善打防御战的德军指挥官莫德尔大为头疼,他对自己那位近乎无耻的对手没了脾气。很显然,人家摆明了就是要打他的弱点,而他的弱点,恰恰就是拼不起消耗。
在朱可夫的“以硬打硬”的战法指挥下,苏军的反攻同德军开始时的进攻相同,也是分为南北两个战线。
在北线,苏军实施“图库佐夫”作战计划。调动十二个集团军地兵力,向奥廖尔方向的德军突出部实施猛攻。在这一作战步骤中,苏军仅投入的坦克,就有三千余辆,而随着法国“诺曼底”航空队在这一线加入战斗,苏军在空中力量上,也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四月五日,苏军的在奥廖尔方向上的反攻战役正式打响,二十余万苏军士兵在上千辆坦克的支援下,向德军第九集团军、坦克第二集团军的防守的博尔霍夫发起了凶猛的进攻。面对苏军优势兵力地进攻。德军的伤亡惨重,博尔霍夫南翼防线很快出现松动。为了迟滞苏军地进攻。并在适当时机打上一场反突击作战,莫德尔立刻下令从奥廖尔其他防御地段调动兵力增援。但是就在这个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