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武夷镇是哪里?”
武夷镇,是位于武夷山脉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方圆不过几里,人口将将过万,虽地小人稀,却是连接江南西路和福建路的要道。
往日向飞燕隔三差五就会下山来此处采购些鲜果时蔬c生活用品,因此,对此镇也是烂熟于心,她打算先和周伍郎去此镇少歇片刻,将身上的病痛处理完再行赶路。
这一条山路冷清,晚上更是阴森恐怖,她和周伍郎有的没的聊着,既可以打发时间,也能驱赶那些牛鬼蛇神,不过,她没想到周伍郎和自己一样是个孤儿,心里对他不免多了一份好感
太阳初升,红日渐起,天朦朦亮的时候,他们终于走到了武夷镇,此时正值开市之时,各路摊贩拿出货品c干劲十足,撸起袖管c摆开铺面准备营业。
武夷镇比周伍郎想象的热闹不少,早市有各种卖朝食早点的铺位,豆花c馒头c烧饼c蒸糕,样样俱全,食物的香味四溢,吆喝声不绝于耳,周伍郎触景生情,不由想起当初和吕婉玲朝昔相处的日子,可惜物是人非,徒生嗟叹。
向飞燕显然是这武夷镇的熟客,一路走过,不断有小贩问候致意,隔空对话,不过,俱是些吃喝买卖的走卒贩夫,看来向飞燕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食客。
向飞燕也当仁不让,熟门熟路的带着周伍郎四处转悠,一路游吃,待得半饱,向飞燕一看天色,时日已到,“走,药局开门了。”
南宋重文轻武,故医学和药学异常发达,南宋朝廷非常重视疾病控制,经常会派遣医官到民间视诊,并免费发放方药。
上传下效,这民间的医药业亦是蒸蒸日上,光这小小的武夷镇,万余人口,就设有两间药局,南宋医疗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两人先来到这武夷镇西街药局,这是间古朴素雅c简约清新的木屋,向飞燕刚踏进门,一个老者就认了出来,“向姑娘,你又要来给师傅抓药了吗?”
向飞燕识得此人,“施大夫,今日前来并非抓药,而有他事相求,家师一位朋友,不知何故,身体时而骤热,时而骤凉,并伴着体内剧痛,看似像是热病,却又不是。”
言毕向飞燕把周伍郎领了过来。
施大夫见周伍郎这身材体型,忍不住感叹,“这位壮士何等健壮,却也会被小疾所扰?请这边坐,伸出你的右手来。”
周伍郎照办,施大夫便搭上号脉,但见他静心感触,双眼跟着脉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转动,伍郎第一次见识到此等奇术,好奇不已。
号脉完毕,施大夫独自沉吟,不置可否,“向姑娘,你师傅这位客人得的恐怕不是普通的疾病,我行医三十多载,未曾见过这样的症状,容我寻思寻思,要不你去东街的药局再问问。”
向飞燕无奈,只得配了点疗伤的药材,悻悻然出来。
又去这东街药局,也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小房子,东街药局的大夫姓黄,是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号脉问诊几十年,是武夷镇上的元老级人物,向飞燕与他礼貌了几句,黄大夫不多废话,即刻诊断。
只见他仔细观察周伍郎的双眼c鼻孔c口腔,询问身体感受,又将脉搏反复把了两遍,大致有了点眉目。
“向姑娘,这位壮士非是染病,倒像是练武落下的心魔。”
“此话怎讲?”向飞燕将信将疑,若要说是练武所致,那伍郎也只跟着自己学了一天炼气而已,难道还是这个原因不成?
“武学之说,我自是不懂,不过我行医问诊这些年,确有一例与此相似,他们把这个称为‘走火入魔’,症状为身体冷热无常c气血混乱,或长或短,有生命危险,我以为习武之人,都知此症状。”
走火入魔?向飞燕听蒋少尧说起过这个现象,或练功出偏,或急于求成,均会引发走火入魔,产生魔气,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气血逆流,致微细神经或经络受损,轻则呕血不止c半身不遂,严重者可能武功尽废乃至死亡。但是当年记得蒋少尧清清楚楚的说过炼气并不会有走火入魔的风险,为何周伍郎偏偏就走火入魔了?又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
“请问大夫可有解决之方?”向飞燕自是焦急。
“吾乃一介郎中,岂懂武学奥秘,家师既然习武,何不问之,又为何要舍近求远。”
还是无果,向飞燕垂头丧气的走出东街药局,周伍郎刚才在边上听的清楚,他没想到向飞燕如此关心自己,便想安慰两句:“你不用担心,就算是走火入魔,我不是还没死嘛。”
一听这话,向飞燕恼了:“你怎么这样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