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口岸,都是中国人的领土,大清帝国保有其领土权、关税权等的绝对的所有权,其他任何国家和个人无权对其过问。所以,我们能看到,码头上设立的海关,其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是老外的;
“新租界”里,王心怡也没有看到会令她痛恨的鸦片馆的存在,看来,这位穿越前辈,对这种摧毁中国人意识的毒瘤,也是相当重视的;
综上,外国人在大清的一切合法行动,都是不会予以限制的,可以自由从事各种不触犯大清法律的活动和言行。但是,一旦触及法律的底线,特别是对于军火和毒品的走私行为,大清帝国将会是给予绝不容情的重处。当然啦,那些间谍组织和个人,一经查处,也会给予严厉的处罚,不过,这些,就不是平民百姓可以了解的层次了。
在王心怡眼中的上海,如今是泾渭分明的被划分开来。
一边是,外国人、国内的士绅豪富、达官显贵们聚集的东城区;一边是,西城区里的平民聚居地。工厂被统一迁出了市区,被安置在郊区单独划分出来的工业区。
东城区里各种风格式样的别墅林立,西城区里的居民,大多是住在里弄里的石库门中,这个最具上海风情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
在两个区域的交界地带,则是学校、医院、银行、政府办公楼和各国使馆的驻扎之地。所以,这里是上海的繁华地段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交界地带,也是各色商铺进驻的首选之地。吃东西、逛街,来这里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当然,去东城区里开设的高档餐馆、商店也是不错的,只是氛围总是比不上这里的好,小吃、零食什么的,也没有这里来的地道。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你只会有一个感觉,这里,不愧是时尚之都。
西式的、中式的衣服看得你是眼花缭乱。几个爱美的女人,也是按捺不住爱美之心,订做了几套时下流行的西式洋装。
三世人生,虽然喜爱东方文化,今生又重新接受了一遍东方文化的熏陶,但是,王心怡更为熟悉和习惯的却是西方人的生活,或者说,她更崇尚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模式。
当然,吃的方面,王心怡是永远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坚持汤水为热饮,吃食以熟食为主。饮茶而不是咖啡,也是她所坚持的。
但是,穿的方面,王心怡却是多有不惯之处。
如今的女人们,稍有身份地位的女性,可都是常年累月的穿着裙子的,于是,她就穿不了自己最爱的裤装了,这也是第一个王心怡在穿的方面不习惯的地方。
尽管穿着旧式的旗装,上面是小对襟的盘扣,搭配下面的百褶裙,活脱脱的一个很柔美的汉家小女子的形象,王心怡很喜欢,这也是她哈了很久的造型。
还有那各色小旗袍,特别是被上海人创新的海派旗袍,一改满清服装的臃肿土气,尽显东方女性体态的端正婀娜和淑媛气质。曾今也是王心怡喜欢的打扮,一部《花样年华》让后世里刮起了一阵儿旗袍热,有一段儿时间里,王心怡也是很眼热的。
不论是汉家小女子,还是经久不衰的旗袍,都能成为女孩子们的不二选择,但是,那也架不住天天的这么穿呀。这就是王心怡不习惯的第二个穿的方面:样式单一。
任何一个爱打扮的女性,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衣服多。
因此,当看着程妈和小堂妹,在选择西式洋服的那天,所表现出来的疯狂,王心怡是感同身受的,很是能理解这一大一小的两个女人的心情。
但是,当两个女人,为了一条,在王心怡看来,没什么出奇的裙子,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她悲愤了。
经此一番,为了让王家人的生活水准更上一个台阶,加大向现代生活模式迈进的步伐,王心怡想着,是时候,该从小珠空间里放一些人出来了。
这个决定是王心怡深思熟虑的结果。原本,当黑管家从黑戒指走出来的时候,就是预示着她的这一群手下,可以走出小珠空间的时候。只是,之前的王心怡,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好的时机而已。好方便解释突然出现的这群外人的由来。
随着王家第四代的小孩,逐渐长大,马上将出去或不久的将来准备出去留洋的人,是陆续的有了。要帮助这些准备出去的孩子,让他们能快速的融入将要变化的环境当中,使其提前熟悉西方人的生活模式,为了避免可以规避的错误出现,提前了解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安得烈•;白,白管家这样的专业人士,就是王家当前所需的最好选择了。要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