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4 页)
”是一种累进办法。例如,如果亩产量1石的土地为粮银7厘,而年产量2石的土地,粮银就不只是1分4厘,而是1分8厘或2分,亩产量越高,累进数越大。
阎锡山在晋西实行田赋征实的政策,每两粮银的负担是征一(石)、购二(石)、附加三(石)、马料四(斗)、村摊粮五(斗),这尚不包括临时摊派。
“兵农合一”推行两年多的时间,共划份地156385份,编耕作小组151685组,共抽常备兵70190人,把176520个国民兵和编入耕作小组的65万多男女老少, 全都束缚于土地上。
如果说“兵农合一”提出时还有解决兵源和军粮,维持抗战的一面的话,那么,它的实施则完全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进行强行统治的基础上的。在“兵农合一”制度之下,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原规定田赋征购和省、县、村摊粮、抗战负担30%;地租;种子肥料一切铺垫15%;余粮50%。可是优待粮花、马料、民调粮等均未计算在内。实际上一份地的负担超过50%(高者达80%)。例如孝义县一、二区,每亩产量最高者小麦1官石2斗,最低者4官斗,平均约为8官斗(240斤)。每亩粮银9分4厘,假定每份地60亩,共计粮银5两6钱4分,应纳田赋、地租、随赋负担、及调节购粮麦或米1官石,每两7石3斗,每份地共41石1斗7升2合。再加每份地饲料3石3斗,种子1石9斗5升,共计46石4斗2升2合。按平均产量8斗计,每份地若收粮48石,除去负担费用,所剩无几,仅可余粮1石5斗7升8合。 如果产量达不到平均数,则再无余粮,或者入不敷出。
对于这一切,阎锡山心里十分清楚。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阎锡山为了慰藉晋西人民,特颁发布告,豁免田粮。布告云:
抗战八年,本长官率晋绥军,屯驻晋西,所带军队,较抗战前增添二倍,晋西人民当晋绥人民二十分之一,田赋当三十分之一。以两倍的军队在此……地区,屯驻八年之久,经过大小战役11681次,加以人民每年4个月的抗战义务劳动,且役龄壮丁三分之一全服兵役,生产人员减少,食粮及义务人员加多,男人义务做工,女人义务做军服。向来男耕女织,今成为女耕女织,全体男女老幼,背送余粮、草料、柴炭、械弹、器材,以及供应军队吃饭喝水,抬送伤员,……八年之久,始终如一,……今日战事行将结束,兹决定凡征一借一以上之县村,今年一律豁免秋征,并呈请中央凡征一借三之县村,一律豁免三十五年(即1946年——引者注)田赋一年,以慰我晋西人民爱国热忱!
此布告虽然是为了安抚民心,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阎锡山推行“兵农合一”政策,给晋西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阎锡山不仅将“兵农合一”当作解决兵源和粮食的途径,而且将之视为“开展政权”的唯一武器。阎锡山告诫他的干部:“兵农合一”不只是补兵的问题,或者是实行物劳主张,而且是打破共产党地下组织,巩固“同志会”组织的唯一好办法。其方法是通过“兵农合一”,先取得领份地的役龄壮丁和获得利益的人的同情与支持,然后秘密地发展地下组织,如此逐步发展,建立起地下政权,奠定“兵农合一”的政治基础。
这样,“兵农合一”也就由先前的支持抗战彻底走向其反面。
二、与日勾搭(1)
白 壁 关 会 谈
日本军方在军事上对华进行全面进攻的同时,试图用政治手段瓦解、诱降中国军队。早在1938年6月,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定了一套所谓“谋略计划”,其中规定对中国各派地方军,进行瓦解和诱降工作,其中把对阎锡山军的瓦解工作秘密代号为“狸工作”。1939年中国派遣军总部成立之后,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将对阎锡山诱降的“狸工作”更名为“伯工作”,并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专任其事。
当时,日方判断:“对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的怀柔招抚工作,在分裂瓦解重庆将领的工作中是有可能的,而且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很大。”日本陆军省、兴亚院及中国派遣军总部对该项工作“颇为重视”,并联合“领导了该项工作”,具体责成华北方面军第1军执行此项任务。日方认为该项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阎锡山的加入南京政府(即汪精卫南京伪政府——引者注),以促使抱机会主义态度的反蒋将领挺身而出,从而打开重庆政权崩溃的缺口,以此向中外宣传,以期有利于促进中国事变的处理。”
1940年2月,田中隆吉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