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3/4 页)
君变法以来国政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足以彪炳史册。
即便是出了问题,如王荆公改制,世人不过是非议权臣,于君王何损?”
正德听到这里,击掌大笑:“正是这等道理!既然如此,豹房也不必去了。朕这就下旨,令内阁按着奏疏之意,拟出改制条陈来交付廷议。”
“皇上英明!此外,臣还有个计较,请皇上定夺。”
“讲。”
“这些日子,臣仔细拜读李阁部奏疏,审思我朝赋役体制,发觉有两处大弊,亟待扭转。一是数十年来,权贵兼并日甚,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朝廷财赋日躇。其二,朝廷若要兴商,商户必然是要大量用工的。可徭役、丁税、户籍三项,却将百姓捆在乡里动弹不得,于厚农资商大不利。臣冥思苦想,琢磨了个方子。”
“哦?你快说说。”
第三百章 王守仁的战绩
方子,便是废户丁编审制,摊丁入亩。即改力役改差役折银向户丁或丁粮派征为一律向地亩田赋派征银钱。换句话说,便是地丁合一,将现行丁口银、摊征丁银与地银三赋合并征收。”
如此深奥的议题,显然正德一时听不明白。冯虞又细细解说道:“将人头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便是摊丁入亩。行摊丁入亩好处有三。赋税统一便于征管;乡村少地无地贫民税负减轻,有利国家安定;跑得了人跑不了地,朝廷财税也有保障。如此征税法,也非臣所创。臣查问过户部,宣德年间江南便试行过征一法,正统年间江西行鼠尾册,天顺年间江南试行十段锦法,成化年间浙、粤行均平银,弘治年间福建行纲银法,皆以徭役折银入地,成效颇著,只是未能持久,殊以为憾。”
正德总算是听得明白了些,便道:“听来似乎颇为可行。这么着,你也拟个条陈,一并交付廷议。”
冯虞说道:“交付廷议是不可少的。不过,皇上,依臣看来,这廷议是断然议不出什么成果。皇上您得备个心思,若是久议而不决,恐怕还得中旨力推。只要皇上下旨,李阁部票拟,这就算过了。咱们轰轰烈烈先做起来,摸着石头过河,等行之有年再来检讨。”
“不错,正该如此。”正德点头称是,一时间踌躇满志。
果不其然,数日后朝上大打嘴仗。除了冯虞转交李东阳所提摊丁入亩法争议较小一举而过,另两项依然难成共识,甚至有言官给李东阳扣了顶“大逆”的帽子,这就实在是议不下去了。朝议三轮之后,正德的耐心消磨殆尽,断然下旨颁行开海禁、厚农资商、摊丁入亩三大新政。
同时正德又下两旨,在京城北门外兴建大明讲武堂,在豹房增设大明三军统帅部。与前三道圣谕比起来,这俩根本就不算个事,朝中无人在意。
不过眼下冯虞着急上火的倒不是即刻遵旨奉行,而是赶紧知会杨风,早作打算。说起来,开放海禁于国于民皆有大利,唯独不利于垄断南洋海贸地冯杨两家。且不说抢生意的人多了获利减少,原先在南洋的布局弄不好也要曝于天下。现下冯虞要做的,就是令南洋都督府改头换面,充作遗民政权了。至于其中种种,还得费心交待布置。
这一日,冯虞正埋头修书,陈琛快步进屋,大声道:“国城,你猜谁来了?”
这么没头没脑的一句,冯虞到何处去猜。
“啊。谁?”
“你往日不时叨念地王守仁。进京履职来了。”
“啊!现在何处?”冯虞一下子站了起来。
“呵呵。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王守仁应声而入。
冯虞又惊又喜。赶忙迎上前去。上下仔细打量着王守仁。叹道:“当日一别。数年不见。伯安兄风采依然呐。”
“惭愧。倒是国城贤弟扶摇九万里。长啸震乾坤。”
“伯安兄说笑了。那日见圣旨,调兄为侍卫亲军监军,弟便喜不自禁,日夜翘首以待。只是伯安兄如何来得迟了?算着脚程,前些时便该到了。”
“哦,圣旨到时,愚兄正在辖境处置些事务。新官甫到任,骤然不好上手,愚兄便暂留了几日,处置交接之后再行赴京,这便耽搁了。”
“什么事务,如此紧迫?”
“剿匪安民。”
“啊?”冯虞惊道,“莫非赣南匪乱又起?怎么不见兵部塘报?”
王守仁笑道:“不是匪乱生,而是剿尽残匪,还后任一个干净。”
冯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