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仇视,将其蔑称为“经 济怪物”。 人们往往忽视犹太人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一面。19世纪初,嘉道理
… 页面 57…
家族的先人到中东巴格达谋生,从事种植并经商。当地人的歧视、恶劣的 气候、贫瘠的经济环境,使得一家人终年辛苦,仅够维持生计。 1879年,老嘉道理听说家族的远房表亲沙宣,在中国发了财。沙宣最 初在广东做鸦片生意,现在居然在上海开了洋行,成为上海犹太人的首富。 老嘉道理决定投靠远东的表亲沙宣,他怀里揣着一家人从牙缝里省出 的盘缠,带着他的长子艾利·嘉道理上路。父子俩走到波斯湾的法奥港, 搭上一艘去印度的英国船,然后再由孟买乘船去香港。 据口传下来的家族史,嘉道理父子于1880年5月20日到达香港。那情形, 就像穷困潦倒的难民。父子俩仅在香港作了短暂停留,又毫无留恋地乘船 去向往已久的上海。父子俩谁都没想到,香港才是家族未来的归宿,是香 港成全了嘉道理家族进入英国的贵族阶层。 犹太人以团结著称于世,别说是远亲,就是素不相识的同胞,也会暂 时收容下来,帮助他独立谋生。嘉道理父子在表亲沙宣家落下来,沙宣家 的豪华奢侈,使父子俩诚惶诚恐,恍若置身于神话中的世界。 老嘉道里轻声对儿子艾利说:“我小的时候,沙宣家跟我家一样穷。孩 子,今后努力干吧。” 艾利点点头,会意了父亲的一番苦心。这是犹大民族的遗传基因,使 得父子俩没有迷失自我。犹太人向来认为:财富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双手 建立起来的。 嘉道理家族后来者居上,成为在远东的超级犹太富豪,财富自然胜于 旱年发迹的沙宣家族。 远东的犹太人说:沙宣门下,出了两位商界怪杰,一是后来定居香港 的嘉道理,另一位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哈同。 1873年,21岁的犹太青年哈同流浪到上海,经人介绍进沙宣洋行做马 仔。哈同精明能干,颇得大班沙宣的赏识,沙宣让他打理鸦片生意。哈同 为沙宣赚了很多钱,同时也为自己赚来了贩卖鸦片的经验。几年后,哈同 独立门户做鸦片生意,开办洋行,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到他死时,积累 下1亿元的家产。 在后人眼里,哈同留下的最著名的物业是哈同花园、犹太会馆。会馆 富丽堂皇,如宫殿一般;花园向游人开放,成为上海一景。 1949年,哈同家族的不动产全给政府没收,公馆改为上海市少年宫, 花园改力中苏友好馆。 嘉道理与哈同虽同出一门,但未同过事,哈同已独立创业,业绩下凡, 很令犹大商人们艳羡。老嘉道理常在儿于面前流露出对哈同的钦佩,但又 对儿子说:“千万别去做鸦片生意。” 在不少西人眼里,走私鸦片,井非一件光明正大的事。老嘉道理的话, 反映了这类西人的普遍心理。 嘉道理父子同在沙宣洋行打工。老嘉道理订理货仓,艾利做进出口贸 易。艾利每月的薪金是37印度卢布。那时沙宣洋行主要代理东印度公司的 远东贸易,现金多是印度卢布,故用来支付员工薪金。 37卢布仅够日常花销,为了攒下日后做生意的第一桶金,父子俩省吃 俭用,连西人津津乐道的吴菜馆都不敢光顾一次。老嘉道理对儿子说:“创 业难就难在创业的第一笔本钱。当年哈同比我们还省,他理发都是自己用 剪子胡弄的。现在,他有专门的理发师为他服务。”
… 页面 58…
艾利大约干了5年多,就离开沙宣洋行。他离开的原因,不是攒足了做 生意的第一桶金,而是呆不下去。 艾利做贸易业务,常在沿海的商埠跑。有一次,艾利去宁波时,正遇 到当地发生瘟疫。善良的艾利就把沙宣货仓的一桶消毒剂拿出来,擅自给 了当地人消毒防疫。分行经理知道后,就严厉训斥艾利,艾利不服,就与 经理吵起来。经理说:“我这就去跟大班讲,除你的名!”艾利说:“不用你 讲,我办完公干, 自己会辞职。” 艾利去福州、广州办公事,回到上海,才知经理并未在沙宣面前告状。 但主张已定,艾利不想在沙宣洋行再呆下去。 艾利与父亲商量,说这样呆在表亲家打工,一辈子不会有 出息。老嘉道理觉得儿子的活很有道理,就把父子俩一道攒下的钱, 全部给了艾利。艾利没要,留给父亲养老,带着正怀孕的妻子去了香港。 老嘉道理仍在沙宣洋行守货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