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孙多慈突发奇想,想爬上镇海门城楼,俯在雉堞之间,隔着江水,画画江南那片秋色。
是学校不上课的周日,一大早就从家里溜出来了。离吕八街不远,只两三分钟的路,往南,便是繁华的三牌楼。沿街店铺有一半门还没有开,但街上人流涌动,或来,或往,十分热闹。过往的人个个神色兴奋,相识的还会隔着人群打个招呼,“有消息吗?”“没有!”摆摆手就过去了。孙多慈夹在人群中,向南,过四牌楼,上登云坡,穿胭脂巷,由高高的石板街下来,就这样被推着搡着登上了镇海门城楼。
出门时还是闷热的天气,结果站到高高镇海门城楼上时,风就带着寒意了。雨点从半空中飘落,落在裸露的臂膀上,有一丝沁凉。长江水很大,城外的街面上,漫有浊黄的江水,拉黄包车的车夫,赤着一双脚在水里跑,踩出的水花向上,车轮压出水纹往后。
根本没有她安心作画的地方。
往东的城墙上挤满了人,往西的城墙上也挤满了人。人群中,有长衫马褂的文人儒士,也有赤着胳膊的乡村野夫,身份不同,神色一致,个个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凝重。昨晚有人在城墙头上守夜,不少竹凉床还没有来得及收起来。城楼下的城门洞口,有许多的市民在那里把守,进城出城的每一个人都遭到盘查,奇怪的是,对那些衣冠整洁的中年男子,盘查得总得格外仔细,反过来,一些看上去就是劳苦汉子的人,基本挥挥手就放行了。更怪的是,不管是盘查的还是被盘查的,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眼前的事,既没有反感,也没有抵制。
孙多慈正睁大眼睛好奇地观望这一切,束在脑后的小辫子让人给提起来了。回头一看,是父亲孙传瑗。“你这小丫头,不好好在家里呆着,跑到这儿干什么来了?”手伸开巴掌举在半空,似乎马上就要落下来。
她并不慌张,傻傻地笑着,知道父亲疼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把这一巴掌打下来?
上世纪20年代安庆城热闹的庙会活动。
果然,父亲低下身,拦腰把她抱了起来。看到她带的纸笔,便笑了起来,“嗬,我们家的小画家到这来画画了?来画画也好,把这难得的大场面画下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安庆是座什么样的城市,知道我们安徽人是群什么样的血性汉子。”
1921年的安庆,注定就是多事之秋,先是为教育经费之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安徽省立第一师范一位叫姜高琦的学生,在去省议会就政府克扣教育经费一事请愿时,被持枪士兵连刺七刀,虽经抢救,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而身亡。接下来,北洋政府内阁总理靳云鹏收受倪道烺四十万巨贿,任命亲信李兆珍为安徽省省长。消息传到安庆,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最原始的做法,组织两千余人睡卧江岸,日夜轮守城门,不许李兆珍下岸入城就职。
孙多慈眼前的一切,就是安庆居民守城的场面。
本身就是浩大壮观的场景,在童年孙多慈的眼光中,又被无限地放大,因而给她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次写生经历,江南秋色没有画成,但另一幅现实的画,让孙多慈一生永远都记住了这座长江北岸的城市——安庆。
二、 安庆街头美少女(2)
事实上就在这一天,李兆珍悄悄乘利济号轮船来到安庆,不过他是在五里庙下的船,后又化装成农民,改坐小民船,在小南门上岸入了城。尽管如此,抗议群众仍不依不饶,商界罢市,学生罢课,码头工人还闹起了罢工。僵持了十多天,缩在政府大院的李兆珍也觉得没有意思,这鸟官,不做也罢,于是又一身苦力打扮,悄悄逃离了安庆。
父亲后来和孙多慈在一起回忆,那个月的25日,安庆社会各界盛大###,大概有万余人吧,在黄家操场,庆祝安徽“驱李”运动的胜利。之后举行的环城大游行,场面那个热烈,场面那个壮观,在安庆城,旷古未有。游行队伍如潮水,涌到哪里,震天的口号喊到哪里,飞舞的传单就散到哪里。这个印象孙多慈是有的,因为当时她正在双井街口,游行队伍黑压压就过来了,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参加游行的人,每个手里都摇着一面小旗,长方形的纸,或红或绿或黄,贴在小木棍上。孙多慈眼尖,一下子看到妈妈也在其中,就拼命地喊。但妈妈没有理她,只是向她摆摆手,又跟着游行队伍走过去了。
童年孙多慈对绘画只是一种爱好,也仅仅限于简单的摹仿而已。但这种在她看来非常简单的摹仿,却引起玩伴们的惊讶。有一次父亲无意中看到了,也惊奇不已,“这是我们家丫头画的?不会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