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部分(第2/4 页)
。
但是柬埔寨、暹罗和缅甸的孟族和掸族这些受印度和中国文明双重影响,甚至受印度文明影响更多的国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顾问帮他们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响甚大。
可他们权衡之下还是答应了,换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还不是各穿各的,他们没考虑到的是,上层的喜好会慢慢影响到民间的。改革官制问题虽然很大,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强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处的。
只是没有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改革,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华夏的保护,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国,不得互相侵凌,其实也就是约束了大明的武力。
对一直被缅甸威胁的暹罗,被越南郑氏威胁的阮氏、莫氏,这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护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刚刚复国的孟族和掸族更是需要这个安全。
因此这些国家才答应下来。
同时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有,华夏之国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间的自由往来,也就是通商问题,其实暹罗这些小国一直都希望跟中国直接贸易的,他们可以出口粮食、木材、香料和各种特产来换取大明的各种产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担忧白银外流,当然他们没有入盟,也就没有这项义务了,但是如果他们敢禁绝贸易的话,杨潮觉得应该跟他们说道说道。
其实日本人入盟的心愿是很强烈的,作为一个岛国,心理上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冒充华夏一事,这样被直接承认为华夏之国,纳入华夏体系的机会,他们求之不得呢,可是让他们去掉天皇名称这影响就太大了,根本就无法接受,只能带着深深的失落离开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后,杨潮携朝鲜等国代表上天坛,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华夏之国皆为兄弟之国,大明为兄,诸国为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盟会的仪式进行了三天,之后获得公认的华夏天子的朱慈烺住进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宫,以后都属于朱天子的领地。
至于收入,每年各国根据大小不同,都会给天子进贡,大明国最大,每年给天子进贡白银三百万两,朝鲜人居第二,他们进贡一百万两,暹罗、阮氏为三,进贡三十万两,孟族、掸族、莫氏和琉球为四,每年进贡十万两。
可以说天子不会太穷的。
而且朱慈烺获得了在诸侯面前的共同承认,他等于获得了一张护身符,一张不会被杨潮灭杀的护身符。这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中还从来没有过。
所以说朱慈烺是这次会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国家地位。并且赶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鲜,而是越南阮主,他们正是获得天子的册封,取得了历史上越南国王的南越君王封号,并且跟大明确定了边境,以西贡河为过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贡府不得往北扩张。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掸族,他们确立了他们国家的存在。孟族恢复了白古王朝,被册封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掸族则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认为杨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过确立了朱慈焕册封的大明国王封号而已,很多亲杨潮的势力,纷纷在报纸上发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国王(杨潮)才最应该自称天子。受万国来朝,而不是屈居一个国王。表示大明国王驱逐鞑虏,理应得国,朱氏理应让国。
可是杨潮立刻就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发誓尊天子,杨氏子孙永不能悖。
开玩笑,杨潮没有获利?
杨潮获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构想,初步将东方大部分国家都拉进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
第二解决了国内的独立势力,谈判的时候,杨潮给了李定国两个选择,一是爵位降等,从晋王降到晋国公得千顷封地,军队接受杨潮的收编,成为杨潮手下一员;二是让他在打下来的缅甸北部裂土封藩,统管阿瓦王国以北的独立土司。
李定国接受了第二种,保留了军队,获封镇南郡王,成为华夏藩国之一,每年向天子进贡十万白银或者同等价值的土特产,并且在天子征召的时候派兵参战。
夔东军则接受了收编军队,并且整体迁移到四川分地定居,当然他们也获封了从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庄田。
天下会盟之后五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