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顾身舍身忘死,激战一个通宵,突击队一度冲进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但终因支援部队却被敌人炮火隔断在外围,突击队立足末稳被迫退出来。至天亮,突击队撤回原阵地,生还者仅十余人。
次日白天继续强攻。南京空军派飞机配合,仅十八日至二十日三天共出动飞机一百多架次,投弹达数万磅,摧毁地面目标数十个。由于敌人防空炮火猛烈,地面工事多为永固性暗堡,加上我方缺少威力强大的重磅炸弹,因此未能予敌以卓有成效的打击。其中几枚炸弹误落在我军阵地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十九日;第二一六团一部终于再次突破敌人外围,占领敌大楼底层。日军官兵死战不退,用水泥板把楼梯封死继续在楼上顽抗。
为了同敌人援军抢时间,南京政府将刚刚组建的南京装甲团调往上海参战,协助进攻江山码头。于是我们前面看到的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坦克作战的壮烈场面就出现了。只是因为装甲兵的出现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所以中国坦克几乎没能发挥作用就不可避免地被敌人击毁,全部交了学费。步兵只好退回原地,满腔怒火又无可奈何。
战至二十一日,第二一六团伤亡过半,三天之内两次补充兵员。作为主攻团长的张上校心急如焚,他非常清楚形势的严峻:敌军增援部队随时可能登陆,委员长在南京军令如山倒,所以他必须带领他的装备简陋的团队咬紧牙关把这场力不从心的战斗打下去。〃……半夜十二点,攻击开始。第一营由兆丰路向汇山码头攻击前进,途中必须冲破唐山路和东熙华德路口的日军防御工事。敌军躲在四五层高的楼顶上,居高临下,对我军进行俯射,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官兵视死如归,凭着英勇无畏的气概,一举冲过唐山路……〃我军装备远不如敌军,我师官兵抵达上海后,没有经过休息,立即参战,凭着爱国精神,民族正气,三天内即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被敌人诬蔑为‘不堪一击’的中国军人的骄傲。〃三十年后,作为共产党特赦战犯的宋希濂将军在回忆录《血战淞沪》(《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一七二页)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国民党官兵确实表现出前仆后继和不怕牺牲的壮烈精神,第二一六团曾经两度攻入汇山码头,击毙敌人数百名。日军眼见得阵地失守,竟然丧心病狂地向人口稠密的百老汇路、公平路、兆丰路和杨树浦路民房沿街纵火,并且从军舰上发射毒气弹。一时间虹口市区烈焰冲天浓烟蔽日,烟火相连达几公里。张绍勋已经两天两夜不曾合眼,此刻眼见敌人反扑,我军功败垂成,不由得急火攻心,亲自率领预备队冲击。江山码头顿时杀声四起,枪炮声震耳欲聋,战斗再趋白热化。然而偏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发敌人的重机枪子弹不偏不倚击中张团长,高速旋转的金属弹丸好像一枚锋利的钻头那样轻易地洞穿张上校的大腿,将正在指挥战斗的中国指挥官重重击倒在地,伤口血流如注。张团长被抬下阵地,部队暂时群龙无首,虽然坚持战斗,攻势却远不及先前猛烈。由于我军伤亡过大,仅第二一六团补充兵员就达一千二百余人,敌人据点一直没能最后攻陷。此后随着敌人援军分批到达,中国军队的短暂优势逐渐丧失。双方转入对峙。
公无一九九0年,我的第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在国内及港、台出版,引起广泛反响。我在该书有关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的著名战役──松山、龙陵之战的部分章节里,无意中触及到原国民党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少将师长张绍勋的不幸命运。当时我并未特别留心这位少将师长从前的生平简历及其战斗业绩,只是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旧报纸、旧杂志、回忆录、文史资料以及数以百计年逾古稀的抗战老人口中收集和记录得来数以千万字计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一条坚实而完整的历史链条,而张绍勋师长的个人命运只是这条漫长链条上的其中一环。〃………师长张绍勋少将眼看大功告成,报功心切,不待战斗结束便匆匆向老六田的集团军司令部发电报捷,称:‘我部占领龙陵,残敌即将肃清。''
……
〃……龙陵战败的消息震动重庆,舆论大哗。蒋介石在盟军方面下不了台,下令追究谎报责任。张绍勋师长自知罪责难逃,追悔莫及,在指挥部里拔枪自杀。时年四十一岁〃云云。《大国之魂》第十四章第三节,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张师长的命运归宿是我从一家图书馆的文史资料堆里偶尔翻到的,史料的叙述者好像都是一群原国民党下级军官,在全国解放后根据各人亲身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