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货币政策看经济走向(上)(第2/3 页)
去做这个业务。
所以再贴现有时候释放了一种这个银行经营不善的一种信号。
三、利率政策
利率是近一年大家在新闻上听到了一个比较高频的词汇,因为利率政策确实一个非常好用的控制市场资金多少的工具。
央行采取的利率工具主要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调节上述所说的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利率;第二类就是调节基准利率。
也就是说用行政的方式来干预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利率实际上就是资金的价格。
比如你向银行贷款10万元,银行每月向你收500元作为利息,那么这500元就是你使用这10万元的价格。
一般来说这个价格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钱多了,借钱容易,使用成本大概率会下降,反之会上升。但是市场化机制并不是永远都有效,所以就需要行政干预。
并且利率也不能简单的进行市场化。
如果国家不控制利率,有些银行为了占领市场就有可能用高息吸收存款,用低息去放贷,亏损经营,结果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就成了庞氏骗局,爆雷就是必然结果。
而国家控制利率,除了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对市场进行干预。
一般来说,市场过热货币过载,通货膨胀,央行就会倾向于加息收紧货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美国从2022年开启的加息周期,就是一种收紧货币的行为。
但央行也不是万能的,货币工具的滥用也会造成工具失效,比如阿根廷中央银行10月12日宣布加息150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由118%上调至133%,这种加息力度已经超乎经济学能理解的领域了,但阿根廷显然只有通货膨胀,却没有市场过热。
四、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就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比如10个人往银行存款,每人存了100元,银行就有了1000元,并按时付给这10个人一定比例的利息。
而银行收到存款之后自然不会放在家里长虫,而是会以更高的利息贷出去,这其中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有效的运行下去。
但是这10个人总有人会在不确定的时候去把钱取出来,所以银行就不能把这1000元钱全部贷出去,一定要留一部分钱,比如留下200元不往外贷,放在银行准备给客户取款,200元,这就是存款准备金。
当然现在存款准备金并不是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而是由央行来统筹,也不是商业银行自留,而是存入央行账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大幅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自此之后,存款准备金逐渐演变成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如果经济不景气,央行就会下调存款准备金,让商业银行能够把更多的钱贷出去,加大货币乘数,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降准”。
反之如果经济过热,市场上热钱过多,通胀速度加快,国家需要控制货币,就会上调存款准备金,让商业银行的贷款速度放缓,贷款额度下降,打断或压缩货币乘数,这就是所谓的“升准”。
当然由于这几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所以在我们的感官里似乎都在“降准”。
一般来说,央行“降准”,市场的货币就会增加,钱多了就会流向房市、股市,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降准”对股市有利好作用。
而且央行的调控手段不止一种,并且会搭配使用,比如释放流动性有降准,也有降息,一般央行降准,大概率也会用降息的手段来配合,所以降准一般都会降息。因为如果不降息,并且利息的话够高的话,民间或金融机构的资金就会流向债市,必然会对冲降准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并不规定存款准备金,而是把这一部分纳入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要求银行留足流动性,其实我国在2015年也开始全面执行全新的巴塞尔协议,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在持续下降。
但作为一种货币调控手段,我国在短期内取消存款准备金的概率并不大。
其实我国存款准备金的下降,和我国的外汇账款下降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的锚就是外汇。
外汇不断增加,国内的外汇占款也必然增加,而存款准备金率也会不断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