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1/4 页)
就关门大吉了。”
“在兖州府城武县,一家茶楼老板雇佣读书人读报,结果读报人当天就被当地青皮冲入茶楼打伤,从此再没有人敢到茶楼读报。”
“在青州府昌乐县,报纸还没发到各家茶楼,就被当地士绅夺走。”
“除了各府城有两百大兵驻守,还能维持秩序外,其他州县的报纸没一处能传播出去。我估计如果要让报纸传播出去,起码需要在每县派驻一百名虎贲师士兵,每家茶楼驻扎三名士兵以上,才能保证读报的秩序。”
李植愣了愣,说道:“那山东六府九十二县,岂不是要派驻一万多人?”
桓义华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各地的地方官都偏向于士绅,对士绅的打砸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一万大兵入山东,我们完全控制不了山东的秩序。”
李植听到桓义华的话,沉默了一阵。
对于触角深入到大明每一个角落的士绅来说,李植的力量还是薄弱的。尤其是报纸这种直接面对平民百姓的东西,十分依赖于新秩序的建立。没有足够的士兵在当地维护秩序,在士绅集团的集体反对下,报纸极难推广。
对于整个山东来说,一千二百士兵微不足道。这些士兵分散到州县去,一个州、县只有十来人,哪里是当地士绅的对手。那些地头蛇动辄可以组织几百人来,加上地方官的纵容,这几百人极有可能攻击李植的士兵。
难道为了小小几张报纸,又要在山东大开杀戒。
这一次,要杀几千人?派大兵攻打多少城池?才能震慑所有山东士绅。
但是如果不靠杀人,靠派兵驻扎维护地方秩序的话,要一万多士兵驻扎出去,那还怎么支援锦州。
李植沉吟不语,想了一会。
许久,他缓缓说道:“好,那就每个县派一百人,每个州派一百五十人,每个府派两百人,在山东维持秩序,护卫报纸的传播。”
坐在旁边的李兴愣了愣,说道:“大哥,天子催促我们发兵救援锦州呢,我们此时如何能派一万多人去山东?”
李植淡淡说道:“锦州的事情不急,估计没有几个月也分不出胜负。我们先压住山东的士绅,再派兵去锦州。”
桓义华点头说道:“有伯爷这句话,报纸才能在山东铺开。每个县有一百名士兵,那些士绅们才会有所忌惮。”
李植冷冷说道:“大兵入驻后,山东各地还敢针对报纸闹事的,杀无赦!”(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五章 豪绅
汪铭全是个秀才,是山东济南府齐河县的豪绅。
他家在齐河县华店乡广有产业,光田地就有二百二十顷。至于米铺、油铺,布铺,多不胜数。整个华店乡华店镇上的产业,十有七八是他汪铭全的。汪铭全在华店乡,那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就算是在整个齐河县,哪个不知道他汪铭全?哪怕是县太爷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叫一声汪公。
汪铭全五十多岁,一妻七妾,膝下有五子四女,过得是锦衣玉食的日子,本来也没什么烦恼的。但这些年来,天下的形势,却越来越让汪铭全担忧。
鞑子和流贼,是汪铭全担心的事情。崇祯十二年,鞑子一度攻到了济南府城下,差点就攻破了齐河县县城。汪铭全那一次躲在县城的自家宅子里,体验了一把心惊胆跳的感觉。为了加强城防,汪铭全当时捐了一百两出去,给县太爷犒军。
虽然一百两十分少,说起来有些丢人,但这年头大家都这样。那一次守城,齐河县的其他财主们捐得还更少呢。谁捐得多,大家都像看傻子一样看他。这年头发财的,都是任它天塌下来也不出力的那种人。
不过鞑子来了又走了,有惊无险,平日里最让汪铭全害怕的,还是天津的李植。
李植在天津收商税,盘剥士绅,这就不说了。关键是李植在天津向士绅收田赋,那是断士绅的命根子。没有免赋权,还有哪个农民会带着田地投献到士绅名下?
李植在天津向士绅收税以后,汪铭全便听说天津的士绅们为了留住田地,都已经把地租降到和田赋差不多的水平,收入暴跌。听说不少士绅因此养不活一大家人,把仆人和丫鬟都清退了。更夸张的,连小妾都养不起了,都送了出去。
李贼这断的,是天下士绅的命根子。
不仅如此,李植还发行报纸,和士绅们争夺舆论的控制权。
就说这华店乡的事情,在华店乡,只有汪铭全一个人有话语权。汪铭全说的话,就是律法!华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