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1/4 页)
“赵老三,你学会种稻子了?”
赵老三骄傲地抬起头,说道:“回大都督,小的学会了。太平县的那些稻农手把手教我的,我知道怎么播种,怎么插秧,什么时候灌水,都知道了。等今年我种出稻谷,便按郑指挥使说的,分一石粮食给太平县的师父做学费。”
大都督点了点头,似乎觉得赵老三说话还算清楚,便多问了赵老三几句:“你这一季晚稻能产多少谷子?”
赵老三答道:“听太平县的师父说,一亩地能产一石五斗的稻子。”
大都督听了赵老三的话,沉吟了一会,似乎是在计算什么。
半晌,大都督说道:“好,你们这一季晚稻,便只收五成地租。明年种上两季稻子,再收六成地租。”
赵老三愣了愣,没想到几句话,大都督就给自己减了一成地租。
大都督旁边的郑指挥使算了算,大声朝跪在地上的农民们说道:“大都督收五成地租,第一年农民每个男丁可以收十五石粮食进自己家里,相当于三十两银子。”
“这只是大半年的耕耘所得,相当于每个男丁或壮女每个月能赚三两七钱五分银子!夫妇两人一个月算下来赚七两五钱银子。”
赵老三不会算数,他当时听到郑指挥使的计算,就激动得气血往脸上涌。帮大都督做佃农,夫妇两人一个月可以赚七两五钱银子?
自己以前在郭家做佃农,一年到头刨去吃喝,也赚不到七两银子。
赵老三跪在地上,抬着头看着大都督傻笑。
好日子终于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 五十米
郑晖看着赵老三激动的脸蛋,说道:“大人,你可把这些农民们激动坏了。”
李植笑着和郑晖说道:“农民们跨越重洋随我们来台湾开拓新田,自然要给他们一些甜头。第一批农民得利了,后面的农民才会源源不绝跟来。以后就这么定下来了。若是能赶上种早稻的,就收六成地租。如果赶不上早稻,只能种一季晚稻,就只收五成地租。”
郑晖拱手说道:“大都督仁德,下属佩服。”
李植点了点头,不再在地头视察,骑上马往回走。
郑晖一路上算了算,又和李植说道:“大人,如今开始耕作的有六万余亩水田,预计今年年底能收稻谷九万石。大都督收五成地租,就是四万五千石。台湾的水田不需要交纳屯田子粒,这样算下来,这六万亩水田半年的地租就超过二十万亩天津旱田一年的地租。”
李植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之前听高立功说台湾的水田收入是天津旱田的几倍,只是一个概念。真的把田开出来了,才切身实际地感觉到这里的事半功倍。大半年收益四万五千石地租,相当于九万两白银,以八个月算,相当于每个月收益一万多两白银。
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舰队的扩大,台湾后续的扩张会越来越快。
这台湾的开拓,利润实在丰厚。后续的发展,大有可为。
####
五月中旬,李植随船队返回了天津。
如今范家庄新城的城墙已经修好,范家庄的城内面积扩大了一倍。两座城之间的城墙,也就是范家庄原先的南城墙被拆除了。新城旧城连在了一起。
不过新城刚一建好,就被新军军营和扩大的纺织工厂占据了不少地方。尤其是纺织工厂,每个月都在扩大如今李植有了日本市场,可以倾销自己的廉价精布,李植准备把纺织工厂扩大到一万五千人的规模。
一万五千人的工厂会为李植带来巨大的利润,估计每个月都会有几万两银子,可以支持李植的其他事业。
不过纺织工厂的扩大无法一蹴而就,扩产不但需要建造机器,修建厂房,还需要建造别墅给工人居住。范家庄附近的泥瓦匠几乎都被李植雇来了,他们日日不停的搬运建材,打桩砌砖,煳泥刷粉,把范家庄城南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不断扩产的纺织工厂这几个月产出了不少李家精布,全部堆积在仓库里,几乎把仓库都堆满了。
好在从五月底开始,李植的船队就开始跑平户航线了。李植没有把查云克和天津张家六条海船买来那些小船也需要一套船工,效率实在有些低。但是李植把这六条小船的熟练船工全部雇佣了,让他们在自己新造的船舶上出海。
五月上旬登州、莱州的造船匠们又造好了五条尖头大船,装上蒸汽机后,五艘新船便在五月下旬开始跑日本航线。如此一来,李植便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