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度不能算小,真正不知情者不应很多。恐怕很多人都属于带着“法不责众”心态,故意上路试试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保证每天有车开,“一单一双”两辆车也更容易被公车单位拿来应对限行措施。有关方面负责人站出来说,政府部门购置车辆是有严格财政审批和采购程序的,公车的增长可以得到严格控制。但去年年底的一则新闻曾引起强烈的关注,那就是126名公务员的陕西省人事厅竟配备了42辆公车,平均3人1辆公车。既然可以得到严格控制,这种情况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况且,在我国,公车的意义还不仅仅是政府部门,还有许多事业单位,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这些单位购置机动车是不受财政控制的。即使政府部门公车的增长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谁能保证这些政府系列之外的单位不会增加公车呢?而实际上这部分单位所拥有的公车数量远超过政府部门。如果长期实行限行措施,公车的继续膨胀几乎不可避免。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只是一味地限行,不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交通拥堵的缓解只能是暂时的。如果下一波交通拥堵到来怎么办?是否要继续加大限行的力度?现在是每周少开一天车,那时是否要每周少开两天车、三天车?那可能么?
再来看限行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政府的信用问题。一直以来,合法机动车的行驶都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政府此前在给机动车登记上牌的时候,实际上赋予了这些机动车“每天行驶”的权利。实行限行措施以后,这种权力就被打了折扣。这与车主买车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车主对此必然会从政府的信用上提出质疑。早期经济要发展的时候,政府鼓励老百姓买私家车,买车的这部分人推动了汽车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现在又要限制他们使用自己的汽车,这也会影响到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是给群众带来的很多不便。前些年,政府为疏散城中心区人口,把房子盖到远离市区的郊区,并帮助群众算账,鼓励群众到郊区买房子,说到郊区购房还能省出一辆车的钱。如今,群众在四环、五环买了房子,每天都要开车进城上班。按照现行措施,每周有一天不能开车,公交车又不能保证时间,致使出行成本加大,出行时间增加,降低了生活质量。
关于限行措施是否侵犯公民财产权,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但从私家车主的切身利益来看,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人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你买了一个房子,政府说你只能春秋季住人,不能冬夏季住人。理由是冬夏天要用空调和暖气,会造成空气污染。政府可不可以这样做呢?当然不可以。你向政府申请开一家餐馆,政府发给你合法经营许可证。但如果政府后来又规定你只能一周开三天门,这又可不可以呢?美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关财产的著名宪法案件叫“码头淤泥案”,可能对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美国巴尔的摩市市政府改造城市的排水系统,结果城市的淤泥把一个私人的河边码头给淤塞得停不了大船,码头所有者拜伦把市长和市议会告上了法庭。这个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结果最高法院判政府侵犯财产而赔偿。最高法院之所以如此判决,是因为他们认为,所谓财产侵权包括使财产价值减损的行为。
每周少开一天车的限行措施已经出台,会不会还有下一个同样基于限制理念的措施,譬如征收拥堵费、限制车辆上牌之类?市交通委有关人士表示,除了限行和错时上下班措施来改善交通,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分阶段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方案。同时,推行差别化配套建设停车位标准和适度提高停车收费价格。为了控制北京机动车过快增长,将出台长效措施。针对网上“今后北京每年只发放10万个牌照”的传言,交管部门表示,关于限制机动车增长的措施还在研究制订当中。对此,私家车主们都在观望,内心惴惴不安。 北京市政府为维护奥运限行期间停驶车主权益,对限行期间车辆减征了总额达13亿余元的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北京奥运的特殊时期,北京的绝大部分私家车主对临时“限行”方案表示理解和支持。那奥运之后,私家车到底该不该为城市交通拥堵买单?这就引发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
一位研究交通问题多年的专家说,我研究交通几十年的结论是:一定不能堵住交通需求,而是要因势利导,怎么满足大家的交通需求。从1998年到2003年,我做了5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每年关于交通问题会与北京市最高领导有一次对话。北京郊区出租车少、黑车比较泛滥曾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我曾经做过调研,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