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从故事的结局,一下子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是命运恩赐的转机吗?
作者有话要说:我要留言要收藏!!!!
打滚卖萌~~~
矫诏,设局。
矫诏,设局。
跪在冰冷的地面之上,长安低着头,她看着长宁哭得撕心裂肺,还记得曾经的自己,也是向他一样的,乍然丧父,谁能不心痛欲绝呢?
可此时她却再也没有眼泪了。
她的眼泪,都在痛饮鸩酒之前流光了。
犹记得当年父皇骤然驾崩让她手足无措,在太子太傅晏清歌的扶持下,长宁历经周折才登基。那时的长安自负有些头脑手腕,以为自己与清歌合力,便能力挽东朝于狂澜之中。
怎料五年之内,北境犬戎不断挑衅,南疆蛮夷蠢蠢欲动,朝中大臣各自为政,皆是心怀鬼胎,哪有人会把家国安危与周身性命都交给一个五岁的无知小童呢?
长宁的帝位在风雨之中飘摇。
国之危矣。
长安终于妥协,远嫁西域,与犬戎和亲,只为保长宁的平安。
而她才刚从上京出发,镇南王的大军就已向上京进发,她还未到达犬戎,慕言殊便攻破了上京的城门,夺去了长宁的性命。
思及此处,长安不禁双手发凉。
她再也不能让悲剧重演,于国、于家,都绝不能。
不知跪了多久,忽然有个声音自长安的头顶响起:
“殿下……您还好吗?”
长安抬起头来,眼前之人,是当朝右相周诚大人,是位一心为国的忠诚老臣。
“我父皇他……”长安的眼中悲伤涌现。
“圣上已经驾崩,公主切莫因为伤悲,而伤了身子啊。”周诚深感痛心,天子正值壮年便去了,长公主长平又早年夭折,只剩下这长安公主,与年仅五岁的太子长宁,要如何支撑起东朝的江山呢?
长安不知该如何去说才是对的,就在她沉默的片刻,周诚又问道:
“殿下,圣上驾崩的时候,只有您在身边,您可还记得,当时,圣上留下了什么遗诏?”
听周诚这样说,长安心中蓦地一动。
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初也曾有人问自己这个问题,只是她当时年幼,又因父皇骤然驾崩而失了魂魄,才什么都没有说,的确,父皇走得突然,没有留下遗诏,甚至连一句口谕也没有。这也是为何,接下来她与长宁的日子会如此艰难。
当初不甚在意的一个问题,此刻却引起了长安的深思。
这是一个机会。
或许从此就能将一切改变。
长安握紧双拳,这才发现右手之中,好像有些什么东西。
摊开手掌来看,只有一片残损的布帛,染着暗红的血迹,暗红之上,还有墨迹点点,显然是模糊了的字迹。
竟然是小晏的那封信。
是长安从上一世带来的,唯一的东西,唯一能证明她不是在做梦的证据。
上面仅剩一个字是清晰的。
是一个慕字。
她一瞬间便想到了慕言殊。
这也是命运的安排吗?
长安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时间豁然开朗,于是她向着周诚,轻声说道:
“父皇去的突然,没有遗诏,但是留下了口谕。”
身为右相,周诚的眼神闪烁了片刻,连忙问道:“口谕?说了什么?”
长安话音虽轻,却一字一顿:
“父皇口谕,太子长宁登基,召慕言殊暂摄朝政,封摄政王。”
周诚仿佛是有片刻的迟疑,显然不明白圣上为何会将慕言殊召回上京,并加封为摄政王。镇南王慕言殊,向来是圣上最忌惮的人啊。
为何此刻会选他来摄政呢?
“圣上还说了什么吗?”
“没有了。”长安眼眸澄澈,“周大人,快去传诏吧。”
周诚虽然不理解,却不曾怀疑过长安这口谕是假的,此时的长安不过是十五岁的孩子,才丧了父,又与慕言殊素不相识,连他的名字也大概不曾听过,怎么可能传假诏呢?
孩子向来是不会骗人的。
说着,周诚便寻了礼官,着手拟定诏书。
长安依旧跪在原地,低垂这头,别人看不见她的面容,因而也无法察觉她此刻的深沉。
所有人都还以为她是个天真的孩子,以为她不会说谎,不会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