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弟悌之类的伦理道德。这一治国方针,其实就是礼治。
周公制礼作乐,即周礼。上至王候将相如周公旦,下至黎民百姓如闵损,无不循礼而动,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礼仪之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书生殉琴的故事就发生在鲁国,也只有发生在这里。
三自鲁第十九代僖公起,三桓兴起,逐步掌握鲁国政权,甚至于凌驾于公室之上。三桓,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均出自鲁第十五代桓公,故史称“三桓”。
鲁第二十五代昭公当政时,曾发兵伐三桓之首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出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季氏第六代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季平子的僭越行为,致使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昭公死后,定公接位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去世,立子斯,是为季桓子。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一章 尾生再生
时值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尾生,出生士族,饱读经书,善琴。尾生虽然博学多才,但因当时等级制度森严,士族还没有形成气候,所以也只能在贵族家中做一名门客。
贵族家中有一小女年方二八,与尾生偶遇,互生爱慕之情,相约某日在桥下见面。
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桥下河水涨的很快,却始终不见伊人来。尾生坚守信约,在桥下苦等。水越来越大,他抱着桥柱,不忍离去,直至被河水冲走。
当尾生苏醒过来时,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一个小孩盯着他看。尾生想张口问话。小孩已经哇的一声跑了出去,大叫着:“爷爷!爷爷!人醒了!”
尾生苦笑了一声,仿佛自己已经死了,被小孩这一叫,又还过神来。
不多久,一位老人家挑开门帘进来,呵呵地笑着说:“小伙子,你总算醒了,足足睡了两天啊,肚子饿坏了吧?”
尾生摇摇头,刚要起身答谢,被老人家按住。“别动,好好躺着,你身体还很虚,等会儿让儿媳妇给你弄点吃的。”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二章 鲁国法令
现在我们看来,也许会笑尾生太迂腐,为了女人,为了信约,命都不要了——太过。而当下社会,我们不敢随便扶老太太过马路,有朋友被“碰瓷”了往往只能掏几百块钱了事——则太顿。
其实,如果尾生不被洪水冲走,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贵族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将女儿囚禁在家中,如果不是雨大,已经派人前来捉拿尾生了,不是将他打入囚牢就是发配他国做奴隶。
虽然当时鲁国有条法令,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但这也是要机缘和巧合的。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三章 凤凰琴
当尾生再次醒过来时,天色已晚,屋里的光线很暗,他咳嗽了一声,刚要起身。门帘被挑开了,小男孩探进了头,说:“叔叔,你醒啦,我肚子饿死了!”
尾生应了一声,整理好衣衫出来,看见一老人家坐在门口抽着烟。
老人敲了敲烟袋杆,起身迎上来,说道:“公子,洗把脸吃饭吧。”
尾生洗好脸跟着老人家来到正屋边的厨房,见一个女子在锅灶上忙着,老人说:“这是我儿媳妇。”
这时进来一个抱着柴火的青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