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3/4 页)
利呢?”
“恐怕,这是因为邓公也对改革到底怎么走心存疑虑吧。”唐欢说到这里,就慢慢叹了口气。
的确,如果说1985年之前,胡赵都是坚定的邓公一系的话,那么1985年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或者可以说,1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政坛的一个分水岭。
这是因为,在1985年之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的领导层围绕改革中的两种不同观点开始向两极分化了。一种观点是在**领导下政治上相对开放的以市场为主导地经济;另一种是较少政治自由的、**和政府继续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绝对控制的、由市场政策进行调节的计划经济。
前者,或者说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更加自由的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经济和政治改革地同时并举;后者较保守的观点则强调地是缓慢渐进的经济改革,不愿意进行大幅度地政治改革。而双方辩论的焦点则是:引进价格体系改革的时间和性质问题,还有就是最关键的党政分离问题。
改革开放的观点最早似乎是由赵和胡提出地,然后他们的观点得到了邓公支持,并且邓公也因此想法提拔了他们。用他们地热情跟能力去推行改革开放,否则的话。以他们的背景来说,根本就没有可能在那么短时间内登上国家权利的顶峰。而赵跟胡,也是所谓开明改革派的领军人物。
在八十年代中期到1986年底以前,他们这些更加开明的改革派似乎掌握着主动权,是他们讨论并起草了引进价格改革的计划。
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似乎都还没有什么太突出的矛盾。但1986年4月,随着他们的深化政治改革。特别是党政分离的试点工作开始进行地时候,邓公和胡耀邦之间地关系仿佛一下子就出现了裂痕。
当然,这只是双方裂痕的一种表面化,其实在之前,就能够看出双方都已经有些不爽了。如果说之前邓公是完全支持**内开明一派地话,那么到了这时候,邓公则几乎完全站到了保守派那边。
实际上这种事情,在苏联也是一样,苏联的改革也是一样在进行,因为对于苏联跟中国这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他们都清楚不改革就无法继续走下去。所以其实中国跟苏联的改革几乎是同步的。而在政治方向上,戈尔巴乔夫跟胡赵两人的观点。其实也相差不大,当然结局一样,双方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的失败,似乎更加惨痛,赔上了整个苏联,中国则因为邓公的强势出手,避免了国家的大规模动荡。
唐欢一直认为,所谓的民主跟自由,都是要跟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定,在整个中国大众普遍都不清楚到底什么事民主跟自由之前,或者说在他们还没解决好温饱之前,奢谈西方的民主完全是自找麻烦,而后来的64事件,在唐欢看来,更像是一种发泄,一种以自由民主口号去宣泄对生活种种不满的发泄,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民主改革。
的确,自从87年之后,中国因为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引起了剧烈的通货膨胀,而中国老百姓一向有存钱的习惯,因此到了89年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忽然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更穷了,然后加上当时许多因为企业改革而下岗的工人生活无着落,国家也取消了过去那种把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全包的政策,还有看到身边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生活奢华而有着强烈心理不平衡的仇富心理等等等等,这些改革中积累起来的不满,就以一些幼稚冲动的大学生为主导,以某些向往西方民主的大学教授为核心,加上外国**势力的资助,开始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最终结果在推翻**执政的,支持所谓党政分离政策的示威暴动。
结果不言而喻,与91年苏联不同,因为邓公的强势,因为果断的调动军队进京镇压,这个暴动最终被镇压下去,国家维持了统一跟稳定,而暴动过后,似乎所有的负面能量一次性发完,人们就再也不想去管什么党政分离的闲事,而是专注于提高自身生活素质的事情上来。****
当然,中国89年事变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中国与苏联不同,中国这时期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其实还是农民,而农民对所谓党政分离其实并不反感,相反,他们很多人反而还对那种自由的经济改革不怎么喜欢,因此整个国家其实从整体上是十分稳定的,也就是京城等几个少数大城市的大学生之类闹腾,然后某些下岗工人跟着同情一下,加上各级政府严密监控。并没有真的造成轰动效应。
在后来的网上,唐欢记得很多小白愤青对这个事情痛不欲生,说什么毁掉了中国的民主改革,这在唐欢看来,根本就是个笑话,或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