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2/4 页)
是太小了,哪怕是纵横西域,猎取诸国,在他们心中,这地盘仍旧是太小了。原因无他,只因为在他们旁边,还有一个更加富庶繁荣的国家:宋国。
河西这几年在杨浩的打埋下,蒸蒸日上,日渐崛起,围绕贺兰山脉的黄河滩地,已成鱼米之乡,沙瓜二州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有这两地,粮食充足。而甘州和敦煌在杨浩有意识的扶持下商业也开始重新振兴,芦州和盐州、灵州,各种轻重工业也开始兴趣,但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不会那么快改观,相较于中原,它仍然是贫穷的。
谁都想建功立业,建功立业就意味着封妻荫子,荣华富贵,而杨浩麾下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即便把陇右吞了,也不足以赏赐群臣的功劳,只有……只有中原,百里之城,其富庶繁荣,便稳胜西域千里之国啊
众将的眼睛都亮了。
“童羽。”“臣在”杨浩一唤,童羽立即扉=身,向杨浩恭谨地,抱拳道。
当日一战,尚波千落荒而逃,二十万大军各自为战,稳穑地被杨浩包了饺子,只有一些残部仗着快马利箭,杀开一条血路,东突西冲各奔前程去了,其势已不足为患。西夏军开始打扫战场,收获战利,抚恤伤残,清理残敌。
这时候,小六和铁头便立即回来,率领所部拜见杨浩。兄弟相见分外亲热,但是叙罢别后离情,小六便端正了态度,在杨浩面前恭谨地执臣子礼,这不光是给外人看的,也是他向杨浩的一种巧妙的表达,表达他的恭驯和忠诚。
在离开兴州…的时候,杨浩两兄弟曾有过一番秘密的谈话,杨浩有几个结义兄弟,可亲兄弟只有一个,那就是丁承宗。丁承宗可以说是对杨浩最忠诚的人,任何人可以对杨浩不利,唯有他不会。也因此,他有任何担心、任何考虑,都不会瞒着杨浩。
丁承宗谈的就是童羽,在丁承宗看来,一份结义之情实不足以束缚豪杰,赵匡胤有义社十兄弟,十兄弟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假的,赵匡胤更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可是天下一定,赵匡胤便果断地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这才稳定了江山,全了兄弟之义。如果当初对他们不加约束,即便他们自己没有反意,围绕在这些将领身边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也会制造种种事端,酝酿兄弟间的不和,制造谋反的锲机,一旦骑上虎背,未来的路,是由不得自己的。
丁承宗是商人,做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自然懂得如何笼络部下,却更知道,要保证部下不贪墨,不生野心异念,并不能仅靠示恩「猪头解铺的徐穆尘当年若非对老父忠心耿耿,也不会获得那么大的信任和权利,但是没有约束的权力,以及丁家成为霸州首富,而他垂垂老矣,却终不过是丁家一个手下人的不平衙感,最终还是使他走上了邪路。
身居上位者,必须要能驾驭他所用的人,不管他是一只狗、一头虎还是龙,都要套上辔头,不能让他做脱缰之马。
丁承宗担心的是,小六本是霸州一痞,而如今却是一方统帅,他与杨浩是结义兄弟,可这么多年来,聚少离多,常年在外,如今威权日重,独领一军,此番收复陇右,对他如何进行安排,如何加以约束,一个处置不当,就算小六不会怀怨,他那些从一开始就聚拢在他周围,不知杨浩为何物的部将们肯服么?
杨浩居其位而虑其事,对此其实并非没有考虑,他也认为,相信完善的制度,比一味地依赖人的自觉和品性更牢靠,不过对这件事,他并不如丁承宗顾虑之多。丁承宗毕竟是一个商人出身,虽说心思缜密,事无巨细,不过这也限制了他的思路和心胸。
杨浩以为,小六和铁头虽常年领军在外,但是一直就没有脱离过他的控制,情报、粮草、军伍的发展和训练,种种方面,背后都是他在支持和提供,如今又因宋军的围剿被迫离开了巴蜀根基之地,流落到了陇右草原,他的兵势再强大,眼下也不足以自立山头。此时取陇右,足以让这匹放养于外的野马套上嚼头,渐渐纳入体制之内。
丁承宗见杨浩已考到此事,便也放心了,他之所以和杨浩说这番话,倒不是怀疑小六,也是出于防患未然的心态罢了。不过对如何安置小六,兄弟俩还是很认真地计议了一番。
“小六,这几年你独自在外,与铁头两人,单枪匹马而赴巴蜀,转战巴蜀,牵制宋军,为我河西大业,立下卓著功勋,而今,又能为本王带出五万精骑,功莫大蔫。W wW。Tx txZ·cOm木恩、木魁、张崇巍,皆我开国功臣,独领一军,馈守一方,以你之功,可御此例,本王封你为关中都督「铁头为统军使,仍领所部,麾前效力,你可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