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块大陆经历无数次漂移和演变而逐渐形成起来的结果。
一个感受独特的人,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能感受到那些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能从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物中领悟到新东西,在别人看似不可能产生希望的地方创造奇迹。
(3)观其本质,预见性强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妙的程度。
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抓住本质特征,是观察的目的之一。观察时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在,还能预见未来。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能够经常预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许多敏锐的观察者都具有相当出色的预见能力:
英国气象学家欧文·克里克,是一位公认的气象预报专家。在长达50年的气象预报生涯中,他的预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准确率,就连三四个星期以后的气象预报,准确率也高达80%以上。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大扫帚星”的运动规律所作出的科学推断,被学术界誉为“智慧的预见”。
“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同任何人哪怕只交谈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出若干小时之后的谈话情况,他还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不但深刻观察了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现现存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观察到将来。”
(4)善于联想,时常更新
观察力强的人在观察事物时能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不生搬硬套,并能迅速而准确地认识到事物的特征。
第37节:观察是发现的源头
善于联想与想像,即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同正在探索的问题迅速而准确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任何一个观察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由于它的复杂性,这种活动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观察方法加以模式化。只有经常联想,才能打开思维的翅膀,飞得高,飞得远。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有些方法和技巧可以遵循,如纵向思考、逆向思考、横向思考等。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思考的问题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经常更新研究思路。很多人在自己的观察道路上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失败,此时如果心灰意冷,以至放弃既定的观察活动,就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在失败之后萌发新的思路,则很容易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失败中孕育成功:
我国东汉时期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给两个同是感冒的人诊病。表面上看,两者的病症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张仲景也就开了一样的“发汗”处方,供两位病人服用。结果这两个病人一个痊愈,另一个病情反倒加重了。两个都患相同感冒的人,吃的又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变坏了呢?为了探明其中的奥妙,张仲景把过去的诊断过程详细地回忆了一遍,才恍然大悟:那个病情不见好转的人,已经流过汗了,吃的又是“发汗”药,可能是汗出多了的缘故,所以病情反而加重了。于是,张仲景改用其他的处方,很快就使那位病人好起来了。从此以后,张仲景一碰到这样类似的问题,就反复加以区别,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终于写成至今仍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伤寒论》。
二、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
1.观察是发现的源头
(1)观察是起点
爱因斯坦说:“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观察不仅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道工序,是一切知识和发现的起点,是一切创造和发明的基础,还是检验知识和真理的重要途径。
对于孩子们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界来说,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开始。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在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天我们要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有一个事情、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由一般的感觉和观看进入到观察的层次。有了观察我们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
(2)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
观察力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