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完满地做到这一点,就需在记忆之前加大对收到信息的思维力度,进行预先筛选提炼。
也如同“众多贫铁矿石只有通过破碎筛分,选别成为铁精矿粉才具有使用价值,铁精矿粉只有经过熔炼而获生铁后使用价值才提高,生铁经过再冶炼而去掉具热脆性的硫、冷脆性的磷等杂质才成为使用价值倍增的钢”一样,只有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出少而精的信息才具有记忆价值,也只有对少而精的信息进行再提炼才能获得价值大增或倍增的精中之精的信息……如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成熟的生产方式(方法)创造发明与专利技术等等。
一个会记忆的人,在记忆之前,会本着“少爱多弃”原则对所接收(识记)到的全部信息依需进行选择,逐个取舍,将少而精、简而全、确实有用的信息请进最适于它住宿的“房间”里面去。
(8)分类(系统)记忆法
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在人的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唤起过去的经验(回忆)也要借助于经验的类别的范畴……人在记忆时能够对经验分类分组,是由于社会实践中有储存物质的分类分堆的经验。没有社会实践中的分类分堆,人在识记材料时对材料分类分组是不可想像的。”心理学教授曹日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对所需信息进行预先归类而后记忆的效果明显好于不预先归类就记忆的。
第8节:分类记忆法
“读书分类,不唯有益,且兼省心目。”现代脑神经记忆学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暂时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
分类记忆便于快捷提取信息。人的大脑如同一座图书馆,需用信息如同书籍。经过归类编目的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在需用时能有条不紊地快捷取出。而未经归类编目的书籍则杂乱地堆放在一起,需用时,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来。
实例1
需记的原型信息:
家用电器、火车、鸭、自行车、电脑、烧烤、微波炉、孟姜女、电视、马、飞机、冰箱、马车、家禽、交通工具、万里长城、嫦娥、家畜、奔月、焚书坑儒、洗衣机、汽车、鸡、跳山涧、鹅、秦始皇、猪、蹬鹰、牛、哭、电风扇、老虎、吹风机、兔子、羊。
先打乱原型信息的原有序次,按照习惯重组为如下五块:
家用电器:电脑、烧烤、微波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吹风机。交通工具: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家畜:牛、马、猪、羊。家禽:鸡、鸭、鹅。其它:老虎跳山涧,兔子蹬鹰,孟姜女哭万里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嫦娥奔月。
然后按序将五块综合在一起记忆。如此一来,原本无序的复杂信息记忆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实例2
原序:
舞只有旁两跑飞蝴在蝶马的骏着花踏香奔蹄
按规律重组:
踏着香花的骏马在奔跑,蹄旁有两只蝴蝶飞舞。
按规律重组之后,这些原本没有联系的单字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记忆起来轻松得很。
如果从幼儿时期开始,启蒙者就想方设法使之养成“先对需记信息加工使之系统化,然后再记忆”的习惯,那么,幼儿长大成人后将会十分自觉地越来越熟练地这样进行,对提高记忆效率大有裨益。
(9)规律集成记忆法
哈佛大学的米勒发现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7种分散的“点滴”信息的事实之后认为,记忆的诀窍在于:
把你要记住的7样东西组成一个大的总类别,然后再把具体的信息加到类别中去。以后记住7个类别的名称,通过联想你就能记住你先前归属于这7个类别的点滴信息。
对于有规律可寻的记忆内容,可采取按规律分块而后集成(综合)的记忆法去记忆它……记忆数量是随着每块内容的增多而增长的。例如,有的外语单词初看上去似乎没有规律可寻,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