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奖。
36。 当头棒喝:使迷途的孩子猛醒
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要提醒父母的是,教育拒绝欺骗,在惩戒孩子的错误时,你可以大声斥责,当头棒喝,但必须是心底的真情涌动,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终身不忘。
响鼓要用重锤敲
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不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甚至一开口就会错,一用心也会错,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感觉去体悟。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性,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续传灯录》“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为棒喝或当头棒喝。
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敲”,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当头棒喝”的教育方式以其“突然性”和“强烈性”,给孩子比较大的心理震慑,可以促使孩子醒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棒喝”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惊人的事实、纪律处分、严肃批评等,对沉溺于错误的孩子以一种突然的提醒或处罚、惩戒。
例如,有一个小孩在马路上行走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父母屡次教导,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很焦急,也很担心。于是有一次,父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行人因闯红灯而被汽车撞死的事故,就指给孩子看,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从此牢记在心,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了。这种血的事实会给孩子极大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训,也许比父母的各种说教都有效。
“当头棒喝”效应之所以有效,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只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这两种刺激都可能产生“当头棒喝”效应。
感觉的强刺激和弱刺激在生活中随处都有。例如,父母讲话,突然提高音量,或者声音低沉,都能引起孩子的特别注意。
一些家长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别说打,就是一句重话也说不得。其实,只要你真正疼爱孩子,对孩子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适当的重话是能够起到警醒作用的。但是“当头棒喝”不能与简单粗暴划上等号。父母热烈、丰富的表情,激情满怀、生动传情的眼色,富有逻辑的挚诚挚爱的语言等,都是感受性很强的刺激,通过它们来表达父母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愤怒,从而产生有力的教育效果。倘若把“当头棒喝”演变为对孩子讽刺、谩骂、声嘶力竭的呵斥,简单粗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2)
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
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当头棒喝纠正错误
教育家认为,没有表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棒喝”的教育同样不会成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正面劝导总是无动于衷,执迷不悟。而如果采用“当头棒喝”,有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父母对待孩子的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