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开封四十五里的黄河北岸,有一座名曰陈桥的小镇,镇中有座东岳庙,庙中有棵盘根错节、树身倾斜的千年古槐。槐下矗立着两通石碑,一通碑面上镌刻着“系马槐”,一通碑面上镌刻着“宋太祖黄袍加身处”。据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后,年方七岁的太子柴宗训登基;刚刚十八岁的小符太后垂帘听政。这娘俩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全靠一帮文武大臣辅佐朝政。
周恭帝即位不久,适逢元旦,宫中正举行盛宴,忽然接到边关紧急报警,声称北汉与契丹联合兴兵入侵,来势凶猛。小皇帝和小符太后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宰相范质决定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御敌。
赵匡胤是后周的开国元勋。此人方面大耳,浓眉虎眼,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当年追随周太祖、周世宗父子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知人善任,恩威并济,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如今,他刚步入中年,就担任了护卫京师的禁军统帅,这次接到圣旨,不敢怠慢,大年初三就率领大军出发。
当晚,大军来到陈桥镇。这个小镇是个驿站,是过往官员歇脚、传递公文换马的地方。赵匡胤忽然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
他把帅帐安置在东岳庙大殿内,便骑上那匹随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枣红马,到营盘巡视,十万大军秩序井然,军容雄壮。将士披坚执锐,枕戈待旦。
赵匡胤回到东岳庙,天色已亮,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朝霞似火,万物生辉。他触景生情,蓦地想起当年落魄时,憧憬未来,吟了一首《咏初日》的诗:
欲出未出光辣挞,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赶却残星和残月。
诗言志,歌咏怀。今天,黑夜再也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赶走“残星和残月”的时机到了。他稳了稳神,把战马系在殿前的大槐树上,吩咐侍卫在大殿摆宴饮酒。
赵匡胤自斟自饮,摆出一副闲云野鹤的姿态。什么强敌压境、军情危急,什么三军统帅、肩负重任,全抛到九霄云外。从清晨喝到深夜,直喝得醺醺大醉,酣然入梦。
主帅悠哉游哉,他的几个贴身谋士、心腹大将却忙得不可开交。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 羽扇纶巾,是个摇鹅毛扇的角色。一大早就挨营串,向将士煽风点火,说他夜观天象,帝星昏暗无光,忽然东岳庙大槐树下金光四射,一条赤龙腾空而起,尾巴一甩就把帝星扫出苍穹。看来赵点检是真龙天子下凡,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这番话一传十,十传百,军心浮动,人人思变; 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又要改朝换代了!”
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也把诸将召集到自己军帐中,说:“现在朝中皇帝年幼无知,宰相懦弱无能,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危机四伏,我看后周的气数不长了。”
诸将都是一帮不甘寂寞的风云人物,他们早已看出政局不稳,只是憋在心里不敢说罢了。既然赵匡义捅破了这层纸,便肆无忌惮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现在又让去拼死拼活打仗,还有啥意思呢?”有的说:“中原鹿正肥,我们如果不动手,别人也会动手!”还有的说:“我们占天时、地利、人和,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赵匡义见火候已到,便揭了盖,说:“方今天下未定,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我哥哥素有救世济民之志,安邦定国之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要是我们能拥戴他称孤道寡,诸位便都是开国元勋,可永享富贵。”
诸将都是赵氏兄弟的铁哥们,哪有不乐意的?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齐声道:“我们忠心拥戴赵点检做天子。”
赵匡义一跃而起,拔出宝剑劈掉案角,厉声说:“兵贵神速,说干就干。如有二心者,当如此案!”
“干!”大家齐声响应,歃血为盟、对天起誓后,便分头布置去了。
外面闹得天翻地覆,庙内却像世外桃源。大殿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赵匡胤和衣而卧,鼾声如雷。殿外,侍卫林立,戒备森严。
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带领一群将士剑拔弩张,杀气腾腾闯进山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侍卫上前阻拦。
赵普率众来到院中,指着殿前的大槐树说:“这就是金龙飞天之处。”
众人抬头观看,大树枝干挺拔,直插天际,好像一根擎天大柱。树下的枣红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