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
厘芄好像有准备,对答:
“还有呢,官家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杆,谁能移到北门去就赏金10两。”
厘族长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厘芄:“木杆还立在那呢。”
厘族长:“为什么?”
“不知道。也许,太重了吧,一,二个人放不倒,拿不走。也许是10两金太重了,没有人相信。”
“你相信吗?”
“做了才知道。
厘族长说:“如果,我不准许呢?”
“那可是10两金。”
厘族长说:“我们厘族不缺那10两金。”
“哎呀,父亲,你就给我们一次机会吧。你不是教导我们立业为本吗?”
厘族长带厘芄来到厘太公的房间。房间十分宽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就不会相信,在深山坳里有这么讲究的住宅。厘族长来到太公的门前,请示:
“父亲大人安好,儿来请示。”
一小会儿,一个男孩开了门。待两个人进屋,太公已经端坐在位置上。厘芄的祖父是个不起眼的老头,衣服还算整洁,只是满口的牙齿全掉光了,跪坐着,像一尊雕像。古人没有坐椅,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小腿上。这样的姿式是很累的。像太公这样的年纪,取这样的姿式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老爷子在儿孙面前也不苟且,夜深了也不苟且。
厘族长恭恭敬敬的说:
“芄儿在临潼看到了变法的告示,打算去,有10两金的赏。请示下。”
太公不抬头,嘴唇蠕动,声音不大,但是非常清楚:
“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快去快回,回来,我有话说。”
太公的嘴唇又瘪回原样,不再说话。
不过一个时辰已是次日,厘族长将厘芄唤醒。厘芄匆匆梳洗了,来到吃饭的屋子。这里,五个弟弟在等候。厘族的规矩,兄弟和睦,在一处吃饭,有一个人不在也要等。这五个弟弟有两个与厘芄般大般小,另三个小得多,不过10岁上下。后面的故事有交待,这五个弟弟是厘芄的族弟,并非厘族长亲生。
当下,兄弟六人各自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这一点与今天也不一样。
吃完了饭,兄弟三人来到厘族长的屋子,族长已经准备下钱帛和绳索。三个人向临潼奔去,厘族长送出房外,自然免不了叮嘱一番。
三个人从厘芄走过的路到了山崖上,又攀缘而下,一路急行,到临潼城下天刚放亮,城门还没开。秦时,开城门天明为准。夏天天亮得早,城门开得也早。冬天天亮得晚,城门开得也晚。兄弟三人来到城下,进不了城,无事可做。在等开城门的时候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十一条告示说了些什么内容。
一,学习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一屋。
厘氏时代在公元前350年,100多年以后秦就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变法条文的实施等于铺就统一的道路。这一条是为了扫除氏族群婚的残余。这个时候,氏族还是社会的普遍的关系。这种关系叫作公族。公族的社会关系建立在贵族占有土地的基础上。贵族的成员叫作公子。公族关系中,保留着极为落后的习俗,这就极大的妨碍了政权对“国民”的控制。所以,这一条的意义就不仅在礼仪上。
二,使用统一标准的尺寸,斗升,斤两。
这一条也是为了对社会的控制,克服氏族分散的状态。
三,编制户籍:从村,乡,县,郡到中央。
这一条很厉害,直接与贵族争夺劳动力,将这一部分人口的赋税征收到政权中来。
四,一家犯法,九家连坐,检举有赏,私藏重罚。
这一条就是说,在变法以前,不管犯了多大的法,犯法的人只要被公族收留政权就不再过问了。法由政权制定,是维护政权的工具。在变法以前,重大的司法由贵族的“会议”决定,国君只是执行决定。这一条实现了,政权就将司法权由贵族手中夺过来,政权独立于贵族之上。
五,无正当职业者罚作奴隶,遣送边疆。
什么叫作正当职业?交赋税叫作正当职业,不交赋税就叫作无正当职业。这一条是对贵族特权的剥夺。贵族是不交税的。有了这一条,人人都要交税。实现了这一条,政权就实现了对税收的垄断。
六,凡入秦垦荒者,九年不交税。
这一条的目的是与诸侯国争夺人口。人口增加了,才能保障兵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