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本世纪初,余启明的公司主要将生产的设备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但是由于销售渠道狭窄,销量上不去,2005年余启明和父亲开始兼做内销,将业务线往产业链下游的化妆品原材料、半成品发展,包括给Dior等大牌企业提供膏体,也销售一些白瓶装的化妆品,即山寨货——这些化妆品没有品牌,价格便宜,往往10来元钱能买到一大瓶。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装,贴上Dior等国际大牌的标签,价格往往飙升到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这一年,余启明将父亲的生意搬上了阿里巴巴,在网上接一些欧美的订单。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越南、印度等市场的订单越来越多,余启明甚至在孟买设立了分公司,做印度市场的售后服务。也正是阿里巴巴的经历,令余启明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能迅速地开启新的市场。
2007年钢材价格大涨,加之人民币升值,余启明公司的出口业务大量亏本,迫于无奈,他将主要精力转向内销市场。这年底,余启明开始筹划做自有化妆品牌植物语,因为没有雄厚的资金,难以像国际大牌一样在电视上砸广告,也难以有实力将货铺进租金昂贵的高端百货商场,余启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淘宝商城开了第一家店。
淘宝旺盛的人气、跨地域的互联网特性,都给了植物语迅速发展的机会。凭着之前积累的互联网经验,同年11月,植物语就发展了第一家网络代理商,迄今为止,植物语已经有300多家代理商,俨然是淘宝上的化妆品名牌。
植物语是中国制造企业在产业过剩的背景下,出口转内销的幸运儿,它借助互联网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实现了轻资产的快速成长。
并不是每家在制造过剩、出口不景气的困境中挣扎的企业,都能如植物语一样寻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些等待搭救的中国制造,在生产过剩的环境中需要寻求新的出口进行产能的释放和消化。
第二章 中国:轻公司的天堂(2)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机会。在中国制造的救赎过程中,企业有了多样化的可能,一是企业自救,比如像植物语一样开创低成本的渠道,寻找新的模式和市场进行转型;二是等待新的如轻公司一样的角色出现来拯救它们,比如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各行业的轻公司们,在过剩的背景下为挣扎在价值链底层的企业搭建了新的出口。
相比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跨国企业,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轻公司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土的采购可以缩短供应链半径,具有成本优势。
当然,除了过剩的制造,中国还有丰富的产业集群、活跃的资本市场、充裕的互联网和IT技术供给、全世界基数最庞大的互联网人群、Google和百度等草根化的营销平台……种种因素的集合和纠结,令现阶段的中国处在一个价值重构的商业生态中,这一切显得混乱而充满魅力,为中国的轻公司们创造了绝佳的孕育条件。
轻公司溯源
在讨论中国当今的商业环境之前,我们将目光放到全球,看看轻公司的演进历史。在一百多年之前,美国已经有企业在追求轻的道路上探索。在历代轻公司的演变中,我们会看到各类企业为了以最低成本精确了解消费者数据而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技术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引发了轻公司演进中一次次的商业创新。在加入了互联网变量后,轻公司们产生了突飞猛进的进化。
19世纪的美国:西尔斯
谈到轻公司的起源,我们不得不回顾零售业巨擎西尔斯公司的发展历史。
这家成立于1886年的百年老店曾经以“包你满意否则全部退款”的经营口号享誉美国,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中,西尔斯一直是美国最大的零售公司。
2003年,西尔斯以414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第81位,名列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企业之后。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称赞西尔斯“从任何标准来看,它是美国经济中最盈利的公司之一。”
和其他零售企业不同的是,西尔斯在19世纪的迅速崛起,并不是依靠地毯式的开店获得规模,而是以数据营销的方法进行扩张——面向农村市场进行邮购销售,这是早期美国轻公司的雏形。
尽管目录销售并不是由西尔斯公司最先在美国发起的,但是西尔斯却将这种轻渠道的模式运用到极致,从街边小店一步步发展为庞大的商业帝国。
百度百科里详尽地记录了西尔斯公司的发家史。其创始人叫理查德·W·西尔斯,曾经是美国明尼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