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大唐最后的脊梁(第2/3 页)
边的一些小国家早已蠢蠢欲动,看到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吐蕃趁机整顿兵力,狡猾地出兵攻占了安西军的几个军事要塞,并切断了安西军与朝廷之间的联系通道。由于信息中断,朝廷误以为西域已经失守,陷入了极度的担忧之中。
朝廷并未再派遣援军前来支援,数千名安西军犹如无根之萍一般,被困在寺镇之中。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敌人,他们孤立无援。然而,在如此绝望的境地之下,安西军并没有陷入恐慌和混乱之中,反而冷静地分析形势,迅速整顿兵力,下定决心独自坚守阵地。
安西军的战斗力极为强大,在西域地区依然拥有极高的威望,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各族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竟然能够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安西军以身为大唐军队而感到无比自豪,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尽心尽力地守卫边疆。自公元766年(大历元年)至公元780年(建中元年)这整整十二年期间,安西军宛如一座孤独的岛屿,没有任何补给和援助。尽管如此,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像山一样坚定地守护着城池。十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大唐时期的军纪和风貌,支撑着钢铁般坚强的安西军的尊严。
直到建中二年,朝廷的使节才抵达西域。此时,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安西军终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些留守的安西军仿佛成为了朝廷遗弃的棋子,无人问津。
朝堂上下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人要么已经被埋葬在了茫茫沙漠之中,要么早就投靠了边境的某个小国家,寻求一条生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倒下,而且还坚守着大唐的边疆!这个消息传到朝廷时,整个朝野为之震动。皇帝和朝臣们意识到,虽然国土仍然存在,但大唐安西军的荣耀却并未消失。想到这里,他们不禁当庭落泪,感动得痛哭流涕。
为了表彰安西军的忠诚和勇敢,唐德宗特别下令奖励。李元忠被封为北平大都护,郭昕则被封为安西大都护。此外,安西军的所有将士和将领都得到了晋升,一共连升七级!这是大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赏赐,给安西军带来了一丝希望之光。
在这次通讯之后,安西军开始使用年号“建中”铸造货币,并在民间广泛流通。这样做的目的是时刻提醒军民不要忘记大唐的威严。尽管如此,朝廷并没有派人去接他们回家,也没有增派兵力支援。因此,安西军与大唐之间的联系再次中断,他们依旧像一座孤独的岛屿一样,继续守卫着边疆。
时间又过去了十年,他们依然坚守在那里,守护着大唐的疆土。这段岁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始终未曾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着大唐的尊严,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钢铁盔甲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原本锋利的刀刃如今也变得锈迹斑斑,被时光抹去了历历寒光。那些曾经握过钢枪的双手,如今已变得干瘪苍老,无法再像当年那样有力地握紧武器。当初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成为薅手老者,岁月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脸上和身上。
然而,尽管安西军已经老去,但周围那些虎视眈眈的小国却依然年轻而充满活力。这些国家不断地对唐朝边境进行试探和骚扰,试图寻找突破口。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下,曾经所向披靡的安西军逐渐显露出疲惫之态,他们的战斗力开始下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溃败。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时间见证了一切。七百九十年,余田首先失守,战败的士兵们变成了四处流浪的流民;第二年,与秋瓷互为犄角的西周沦陷;八百零八年,最后一个重要据点——秋瓷城,也在吐蕃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失守。安西军全军覆没,结束了长达四十二年的孤独守卫。
英烈们的尸体被掩埋在茫茫沙漠之中,他们的忠诚灵魂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这座丰碑代表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考验人的并非繁荣昌盛,而是无尽的寂寞。那些在孤寂中永不迷失自我的人,就像沙漠中的胡杨一般,坚韧不拔地挺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他们是不倒的胡杨,站立在大唐盛世下的西域边疆,即使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生机勃勃、永不腐朽。千余年过去了,安西军已经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种让人敬畏的精神象征,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信仰力量。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