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刚一登基,赵义德就收到两个叔叔特殊的贺礼――起兵造反的檄文,要求新皇承认他们独立,将周国一分为三。虽然在柳思仁的协助下,赵义德顺利地收服了中央军团,但是他的两个叔叔拥有全国七成的兵马,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更糟糕的是,吴国和越国见周国内乱,同时出兵攻击边境,连下数城,想乘机捞些好处。
大周帝国处于覆灭的边缘,朝臣们各抒已见,吵来吵去却没人能拿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高坐在龙椅上的赵义德乾纲独断地颁布了圣旨:“起兵讨逆。起全国大军,三日后出征,先击赵仁义,再击赵仁信。所有朝臣及其家属必须全部随同出征。”
赵义德的圣旨让所有朝臣大吃一惊,这么大的兵力差距,不据城固守反而主动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可惜,没有大臣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只得跟着赵义德出征了。
大军出动时正值严冬,恰逢天降暴雪,大军更是举步维艰。走了半个多月,突然前方的斥侯发出警报,一支大军迎面而来。中央军团不愧是周国最精锐的军队,迅速地摆开阵势,准备迎战。
不一会儿,一只庞大的军队进入中央军团的视线,为首的武将尤为显眼,金盔金甲骑一匹神骏的白马,显得英姿勃发。走到近前,众军定睛一看,大惊失色,为首的武将居然是新皇帝赵义德。
原来,赵义德以缓慢行军的中央军团为幌子,麻痹赵仁义。自己则亲率三千精骑,狂飚三千里,雪夜突入赵仁义的大营。趁着大军混乱之机,赵义德直入中军帅帐,亲手生擒赵仁义。赵仁义为了保命,只得率军投降了。
两军汇合,一起回击已经占领了中京城的赵仁信。赵仁信占领了中京城,想向那些支持赵义德登基的大臣报复,无奈这些人连带家属都随大军出征了,让他有气没处撒。当他准备率领大军去夹击赵义德时,赵义德的大军已经临近中京。此时,形势逆转,强弱易位,赵仁信的大军再无斗志,手下的武将趁机叛乱,将赵仁信捆起来献给了赵义德。
一场足以让大周帝国灭亡的危机,被新皇帝以神奇的手段迅速解决了。这个十六岁的年轻人,用完美的表现赢得了所有文臣武将的效忠,周国正式走进了新的时代。
第五十四章重逢
镇压了叛乱,赵义德整顿吏治,将柳思仁提升到右丞相,总领朝政,再奖赏了一批有功之功,处罚了一批贪官。君臣一心,治理国家,两年的时间周国上下为之一新,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周国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这种情况下,赵义德和韩思仁发生了严重的分岐。
赵义德认为两年的休养生息,帝。队的战斗力恢复了,想起兵将吴、越两国占领的城池夺回来。韩思仁则竭力反对,认为无必胜的把握就开战对周国没有好处。
换作别人反对,赵义德早就用皇权压服了。可是,韩思仁是三朝元老,祖父指定顾命大臣,德高望重,辅助自己治理国家也是尽心尽力,赵义德对他还是很尊重的,还是希望能说服他。
赵义德决定召开庭议,让三品以上的朝臣都来参加讨论这个问题。结果,绝大部分人支持了赵义德的意见,韩思仁应该没话说了。没想到,韩思仁书生本色,倔劲一上来就不管不顾了,居然使出大杀招——死谏,声称皇帝如果一意孤行,陷黎民于水火,他就碰柱而死。
赵义德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完全可以乾纲独断。出于尊重才耐着性子与韩思仁沟通,却被韩思仁比着不纳谏昏君,当场就暴怒了。
“以大不敬之罪将韩思仁打入天牢,三日后问斩。”赵义德下达了最后的旨意,不顾众大臣求情,拂袖而去。
平心而论,两人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并无对错之分。新皇年轻气盛,当然不能容忍吴、越两国长期霸占着周国国土,想尽快的收回失地,这没什么不对。柳思仁老成谋国,觉得没必胜的把握就开战,周国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孤儿寡母,不知道又要有多少白发人要送黑发人,想法也不能算错。实际上,以李哲的性格多半还是倾向于新皇帝的。
当然,谁对谁错李哲也太不关心,当务之急是要把人救出来。
救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一个大难题要解决。云梦宗的开山祖师东方明轩极其痛恨修士高高在上,把凡人当成低等的生物,当成玩偶。因此,两千年前他就幽州修真界立下了规矩,修士不得干涉世俗国家的事务。云梦宗派出不少修士在各世俗国家的巡视监察,如果发现有修士违反就会出面制裁。周国作为幽州最大的国家,云梦宗重点照顾,在中京城布